【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四十三歲女子,在餐廳工作,五年前某日早上起床時,發現全身關節爆痛,甚至無法翻身及行走,只好爬到房門口、想開門求救,卻因手指關節變形,連喇叭鎖都轉不開,所幸,家人不久後發現,緊急送醫檢查,經輾轉求助風溼免疫科,確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
女子初期先嘗試藥物治療,由於體重較重,加上工作常需用到手腳關節,藥物得用到最大量的類固醇及止痛藥,但仍無法緩解關節腫脹症狀,加上經常感到身體疲累,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後在符合使用健保給付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也減少打止痛針次數及類固醇劑量,並意外讓體重下降,減輕關節負擔,順利回到職場。
風溼免疫科醫師洪明理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是環境、病毒或細菌進入體內,啟動自身免疫反應,讓原本應該「抵抗外侮」的免疫系統因為出錯而誤傷自己。
她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常好發在早晨,患者會因身體關節疼痛而痛醒,甚至會有持續一段時間僵硬情況;此情況若持續六周沒有改善,就應高度懷疑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