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外科許喬博醫師(左)與心臟內科宋思賢醫師發表「經導管心房中隔二尖瓣膜置放手術」。圖/台北榮總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北榮總今(13)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針對複雜的瓣膜性心臟病患者,成功完成免開心、無傷口之「經導管心房中隔二尖瓣膜置放手術」,術後5天即可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70歲羅先生,罹患風溼性心臟瓣膜疾病,曾接受開心瓣膜置換手術,去年底置換的生物組織二尖瓣膜逐漸退化,發生嚴重逆流,導致心臟衰竭,經常出現腳腫與喘的症狀;經醫療團隊評估,患者有慢性病,再次「開心」手術風險極高,因此建議採取免「開心」、無傷口的「經導管心房中隔二尖瓣膜置放手術」。
台北榮總心臟外科醫師許喬博表示,台灣每年約有2500人接受過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俗稱「豬瓣膜」或「牛瓣膜」的生物組織瓣膜,使用壽命約10至15年,若病人70歲接受組織瓣膜置換,可能在80或85歲要再次開心手術置換瓣膜。
以往像羅先生這樣的患者,只能選擇再次開心手術,或從心尖開小傷口置放支架瓣膜,但兩者都可能讓病人的心臟肌肉受到傷害,導致術後心臟收縮功能下降。
許喬博指出,經導管心房中隔二尖瓣膜置放手術,是從腿部的股靜脈,經由心房中隔穿刺,再把導管支架瓣膜置放在原本已退化失效的組織瓣膜,全程不需使用葉克膜(體外循環心肺機),不需停止心臟,且無傷口,對心臟肌肉更不會有影響。
60多歲傅先生,因為擴大性心肌病變,重度心臟衰竭合併重度二尖瓣膜逆流,不只易喘,夜晚更是躺下就無法呼吸,難以入眠;原已接受心臟移植評估,卻遲遲等不到捐贈者,所幸使用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手術,手術時間僅90分鐘,復原後每天保持走一萬步,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兩位病友在太太陪同下出席記者會,與北榮醫療團隊合影。圖/台北榮總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宋思賢表示,重度二尖瓣逆流合併心臟衰竭的傳統治療,主要利用左心室輔助器或心臟移植,前者會影響患者活動,且須搭配使用抗凝血劑,後者則有捐贈者少、手術死亡率風險約1成,以及術後要長期吃抗排斥藥等問題;反觀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手術,較無死亡風險,也不必服用抗排斥藥,因此適合不宜動刀的高風險族群。
宋思賢說,北榮心臟瓣膜團隊至今已完成200例以上各式經導管的主動脈瓣膜、二尖瓣膜及三尖瓣膜治療,手術成功率高達95%。傳統開心手術雖有健保給付,但心室輔助器給付約400多萬元,心臟移植後續使用抗排斥藥及入院評估等作業,加總給付超過1千萬元;而新手術自費約110萬元,若能納入健保給付,可望減少民眾與健保財務壓力,堪稱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