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台灣的鳳梨酥享譽盛名,不僅是大人小孩喜歡,更是家家戶戶年節送禮的最佳選擇,同時還是許多外國人士來台灣必買的伴手禮。不過您可能不知道,早年台灣外銷的鳳梨罐頭數量驚人,還曾締造過輝煌的產銷紀錄。鳳梨的台語諧音「旺來」,一般家庭喜愛購買鳳梨祭神,以求得好運旺旺來,許多商家也常在年節時擺飾新鮮鳳梨及鳳梨圖像飾品,祈求生意興「旺」,財源滾滾「來」。
台灣鳳梨栽培源起於清康熙年間,主要是中國東南地區引進的在來種鳳梨。根據文獻記載,台灣許多地區的舊地名為「王萊山」、「王梨山」,而王萊、王梨正與「旺來」同音,可以推想這些地區早年種植鳳梨的盛況。必須注意的是,在來種鳳梨的體型大概只比拳頭略大一些,且果實酸性高,大部分是倚重其纖維,作為手工編織的材料。
日治初期,隨著台灣食品加工產業不斷發展,帶動鳳梨罐頭的生產。二十世紀初,日本民間企業家岡村庄太郎在高雄鳳山成立岡村鳳梨工廠,為鳳梨罐頭製造的濫觴。當時,鳳梨尚未除去芯部,也沒有切片,而是將整顆鳳梨削皮之後直接裝入罐中,最後焊錫密封。
一九二○年代起,台灣鳳梨罐頭的生產開始有去籽、拔蕊、切片、高溫殺菌與冷卻等過程,尤其為了提升鳳梨品質,遠從夏威夷引進產量大且適合食用的開英種(Smooth Cayenne)鳳梨(即今大家習稱的「土鳳梨」),開始大規模種植。
當鳳梨生產來源穩定,大量鳳梨罐頭銷往日本,也帶來無限商機。在拓展台灣貿易的前提下,台灣總督府鼓勵商人在台灣開設罐頭工廠,投入鳳梨罐頭的生產行列,並引進新式器械,啟動鳳梨罐頭機械化生產模式。
好景不常,一九三○年代台灣鳳梨罐頭工廠因惡性競爭,掀起倒閉潮,加上開英種鳳梨萎凋病大流行,也讓鳳梨罐頭產業陷入經營的空前危機。在台灣總督府主導下,成立「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確保鳳梨穩定收購價格,讓許多工廠繼續生產鳳梨罐頭。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日本嚴格執行鋼鐵禁運,使得台灣嚴重缺乏製罐材料「馬口鐵」,之後許多地方又遭到盟軍轟炸,工廠毀壞,重創鳳梨罐頭的生產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負責接管台灣,在接收「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之際,將該會社納入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並賦予重新生產鳳梨罐頭的作業。當時物資匱乏,鳳梨罐頭是珍貴禮品,帶著它探望病人能讓患者開心,甚至社會上還流傳吃鳳梨罐頭有助於緩解感冒症狀。鳳梨罐頭受到大眾喜愛,許多公司行號福利社紛紛向台灣農林訂購大批鳳梨罐頭,再販售給員工。
政府遷台後,為了提振產業經濟,向國際賺取外匯,重視鳳梨罐頭的產銷,承襲日治時期的根基,鼓勵農民種植高經濟價值的鳳梨,同時扶植企業投入罐頭生產行列。短時間,全台灣上百家鳳梨罐頭工廠投入該項生產行列,導致台灣製造的空罐頭供不應求。政府緊急透過美援管道進口馬口鐵,方才暫時化解危機,讓生產鏈不致停頓下來。
一九五五年,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台灣農林公司旗下的鳳梨公司轉為民營企業,成立「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產業規模日漸拓展。
台鳳公司在台灣中南部推廣鳳梨栽培,陸續擴展鳳梨罐頭生產鏈,自此中部鳳梨種植面積常位居全台之冠,帶動鳳梨罐頭高產量,南部的台南、高雄則是緊追在後。民營化的台鳳成為台灣最大的鳳梨企業,而甜蜜蜜的台鳳罐頭也成為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為了開發東部地區,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種植鳳梨,籌畫設置新式罐頭工廠。一九五七年,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奉政府開發東台灣的指示,又獲美援資金的挹注,選擇適當的地方,興建占地數十公頃的台東糖廠鳳梨工場,全力投資鳳梨罐頭製造業,在該年底開始生產糖鳳牌鳳梨罐頭。台糖公司為了讓東部提供源源不絕的鳳梨,從一九五八年起設置五年期鳳梨保證產量示範耕種區域,要以五年三次收成五十公噸的產量為保證,並挑戰八十公噸的目標,讓這些鳳梨全數都用來製作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