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走過分離焦慮 學會獨立 文/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2022.04.09 語音朗讀 16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愛的依附關係是啟動成長的重要關鍵。圖/Pexels想增強孩子的內在韌性,送孩子上學要分離時,一定要「好好道再見」。圖/Pexels愛的依附關係來自擁抱等肢體接觸。圖/Pexels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加上年齡、性別發展也有差異,並沒有所謂絕對最好的獨立訓練。圖/Pexels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在所難免。圖/123RF 文/林仁廷(諮商心理師)兒子未滿三歲就得上幼兒園,沒辦法,雙薪家庭白天沒人可照顧。兒子性格敏感膽小,「分離」對他是很大的焦慮。他在幼兒園上課的適應期很長,每天早上都是十八相送,必須哄他:「下班很快來接你。」鼓勵他:「你長大了,可以上學,好棒喔!」利誘他:「你乖乖上學,下課後買糖果給你!」但一點用也沒有,我一轉身他就哽咽啜泣,我不捨,留下繼續安慰。結果那個月我上班連續遲到好幾天,被主管叫去約談。有時我真的心急又要遲到,也會生氣兇他,但不論好說歹說,只要我離開他就哭。幼兒園老師勸我讓他哭,說一般而言大概哭到九點多,他心情就會收拾好,順著課程跟同學互動而忘記分離。是這樣沒錯,但當父母的還是心酸難受,畢竟送他來時才七點半而已,還要哭整整兩個小時啊。一包面紙的重量「學校好玩嗎?」下班接的時候他都很高興。「好玩。」他說。「明天再來上學好嗎?」我順著問。「好。」他說。但隔天早上還是一樣十八相送,我差點遲到。今天如常他又哭,可是不能再遲到了,於是我轉身快走,背後馬上傳來啜泣與鼻涕聲。我嘆了口氣,雖然一切都是過程,還是希望趕快度過,不然他哭我也要哭了,因為要被公司列入黑名單了。我拿出一包印有卡通圖案的面紙,先抽出一張幫他擤鼻涕,然後整包放他手上。「沒關係,害怕就害怕,哭就哭,等下哭完就用它擤擤鼻涕喔。爸爸去上班了。」我平靜地說,跟他再見,就不回頭了。下班後接他,見到面時先抱抱,突然他從圍兜口袋拿出面紙還我。「有沒有用啊?」我覺得張數沒有減少,他搖搖頭。此時班老師剛好來,我順便問兒子的情況。「還好啊,也是哭一哭,上課後就跟大家玩成一片了。對了,那包面紙是你給的喔,他一整天都抓著它,好像寶貝一樣呢。」老師說。兒子面對分離情境時,我給的面紙不再只是面紙,而是父親的象徵緊緊抓著,或許無意識中可以給予自己勇氣吧。孩子才三歲多,要一個小小孩面對如此大的分離恐懼,真令人心酸與不捨,他也很辛苦。換成大人程度,應該就是被放到外國生活一個月的感覺?我摸摸兒子的頭說:「你真的很努力吶。」想起童年護身符其實我和兒子差不多,小學一年級開學當天,母親帶我到教室坐好,在外面跟其他家長一起陪半小時後就去上班了。然後,我就開始哭。問我哭什麼,當然是很可怕啊。小學離住家很遠,要搭公車三十分鐘,我也不記得路,大人離開了,誰知道會不會來接,小孩心裡沒把握啊。當天上午一直哭,連我旁邊座位的女生都來安慰,哭到導師沒辦法,打電話叫母親過來。母親好言相勸,但離開後我又開始哭,又哭到導師沒辦法,我母親又來,總共三次吧,小學才上半天課,也差不多要回家了。面對陌生情境時,所有人都會感到害怕,直到熟悉環境的模式運作才會比較自在,但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孩子應該要有人陪伴和帶領,像是嚮導在前方引路。長大一點後,抓到社會生活的要領,才會自己運作。這有點像是我們都教孩子「迷路時要找警察伯伯」,然而沒有實際帶他做過,真的迷路時孩子才不敢找呢。每個人都有分離焦慮啊,對外在的無措會轉成「心理的徬徨」,不知道怎麼做決定,不知道有誰會支持,如果現實沒有人來,就會在心裡呼喚那個「我相信一定會照顧我、支持我的」人來,他在心裡陪伴,讓人振作面對。過去青春期時我覺得沒有大人能理解,心裡總會想著曾祖母——「好哇,等下我就要跑去她住的地方躲起來了」,心裡有個依賴的對象,才不會陷入無助裡。那時也不是真的跑去找曾祖母,我依賴的是一個「象徵」,就是「心理的護身符」,告訴自己我還有個人可以依靠,雖然他此刻不在身邊。啟動成長的關鍵「分離焦慮」指的是當環境中沒有熟悉的大人,孩子會失去安全感,也失去探險的樂趣,他會急著先找父母,以維持那個安身也安心的感覺。「安心」會遠大於安身,否則即使環境安全也沒意義,這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發展歷程,也是親職教育裡談「依附關係」的必要性。依附關係的理論是,當嬰兒與母親平常有好的互動,給予立即回饋和規律的相處,讓孩子形成穩定的期待與回應,這些經驗內化後,建立起他與照顧者的「安全依附」,即使母親暫時離開現場,只留孩子與陌生人共室,他仍可穩定地探索新玩具,不會因為不安而慌張、鬧情緒,甚至有被拋棄的受傷感。安全依附是指,即使外在的母親不在,「內在的母親」仍在,孩子有被愛的信心,所以能專心做眼前的事。那要怎麼建立依附關係?一九五○年後半,專做恆河猴實驗的心理學家哈洛(Harlow)統計幼猴行為繪成圖表,發表「肢體接觸」是影響感情和愛的重要因素,且完全凌駕吸奶的生理需求,後期更細部說明「與照顧者之間的接觸、動作、遊玩」才是培養情感的關鍵。哈洛主張孩子有需要就毫不遲疑抱他,肢體接觸不會寵壞小孩,反而會讓他們安心,這也影響當時孤兒院的養育方式,知道給棄嬰喝奶是不夠的,他們還要人擁抱、輕搖、注視,對他們笑。如果現在還有人說孩子哭時不要去抱以免被操弄,或者說睡前擁抱道晚安是溺愛,都是不對的,安全感夠了,孩子才會內化出「自我肯定感」。我曾聽過某個案講起童年,母親只帶她上幼兒園一次,隔天就強迫她自己出門、下樓,出社區大門搭娃娃車,全程自己上下學。女孩長大後情緒相當壓抑,不易信任他人,這便是童年被迫早熟的代價。「有奶不算是娘,有愛才是」,有安全依附的愛才能滿足孩子心理需求,啟動他自我成長。因材施教學獨立即使有面紙,十八相送的日子還是持續,只是終於不再遲到。如果白天對孩子是需要挑戰的陌生環境,那麼下課後,就增加親子時間吧。那時女兒未出生,下班接孩子後,我就繼續帶孩子去公園玩球,等待他媽媽下班再一起回家吃飯,晚上一起看電視、遊戲、陪睡。親子相處時間類似存款的概念,好讓他的心裡建立起依附,並靠著象徵應付陌生情境的害怕。女兒個性不同,比較外向,加上哥哥當時已幼兒園大班,跟我再見反倒乾淨俐落,最後變成我自己有不被需要的分離焦慮。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在所難免,上小學也大概還要再面對一次,請多體諒孩子,這時期的他對「時間」沒什麼相對觀念,只要是害怕,即使只是半天,都感覺像是無限期。幼兒園的老師如何說明時間也很重要,有些學校會以攜帶的「三個碗」表示,分別為早餐、午餐及點心,當三個碗都用過,就是回家時間快到了,這讓孩子具體感受時間的流逝,心裡會放心一些。孩子該獨立時,父母要做的不是過度同情或否認孩子的怕,而是了解與接納他會哭哭啼啼、一點也不勇敢是很自然的事。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加上年齡、性別發展也有差異,並沒有所謂絕對最好的獨立訓練。請父母站在協助立場,增強內在的心理象徵,並教導他們實際作法,耐心等待孩子啟動專屬的獨立時刻。(摘自《教養:夠好,就好》,新自然主義出版) 前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 過敏性季節護眼之道 下一篇文章 3方法有助減低分離焦慮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4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5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6雲梯2025.07.0107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8【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9迎接加拿大國慶日 佛光人贈物資送暖2025.06.3010【詩】覺有情2025.07.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養眼專欄】 眼睛為何會提早老化?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 作者其他文章面對陰影 完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