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國際燃料價格不斷攀高,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日前卻擱置漲價方案,讓電價連續四年凍漲。政府缺乏扛起漲價的肩膀,偏偏經濟部長王美花又說,「電費太便宜,要努力推廣家戶節電」,只寄望民眾「用良心節電」,施政路徑既矛盾又不切實際。
近年來,國際能源價格大幅飆升,美國、歐洲、日本都已紛紛調漲電費因應。但台灣的電費四年來不動如山,每次電價計算公式算出的漲價方案,總是被政府以各種理由擱置,電費和國際能源價格走勢已長期背道而馳,導致台灣電費在全球排名第四的低廉,台電的鉅額虧損由全體納稅人貼補,更不利國人節能減碳的意願。
國發會既要因應國際減碳情勢,日前甫提出了國家級的「二○五○淨零排放」的策略願景;但光有節能減碳的政策,卻缺乏有效的政策規畫和統合,更遑論政府部門執行的勇氣與能力。
以節能為例,政府瞻前顧後,即使連這兩年出口訂單暢旺的工業大戶用電,都不敢對其合理的調漲電價,其他有效的節能方略又在哪裡?而「淨零排放」願景需要推力更大的社會與產業結構、能源政策轉型,套句網路流行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試問當今政府有此大魄力乎?
誠然,在通貨膨脹罩頂的壓力下,政府此時調漲電價,恐對物價有推波助瀾之勢;但是,電價已四年凍漲,與世界各國相比又十分低廉,此時不漲、未來總有要漲的一天。電價上漲的政治經濟效應非同小可,但施政要有智慧,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景氣好、訂單旺的工業大戶調整,次第實施,以減少齊頭漲電價的壓力。
政府似乎仍想討好工商企業,這次依然壓住電價一律不漲。然而,主計總處估計,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四點四二,顯示廠商接單依然暢旺,因此對工業用電適度合理調漲,對生產衝擊有限,也可收督促產業能源轉型、節能減碳之效。
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在接受專訪時說,「現在電費實在太便宜,去年五月異常高溫刷新用電量,今年夏天想向家庭用戶推廣節電。」其實,經濟部也搞錯了順序,根據台電統計,全台的電力消費,工業占了百分之五十五,服務業占百分之十七,住宅用電僅占百分之十八點五。節電減碳固然全民有責,但家戶節能的效果仍屬有限,經濟部應優先從工業大戶下手。
國內新版電價計算公式自二○一五年起實施,規定每半年檢討一次電價,並且計算因子納入了國際能源成本變化;但只有馬政府時代漲過一次電價,後來連續八次電價審議委員會都流於「橡皮圖章」,無法拍板調整電價。
工業用電大戶占了國內電力消費一半以上,這兩年工業生產暢旺,實在沒理由讓台電繼續虧損補貼工業用電,這也涉及國家能源價格政策的不正義問題。
有感的電費漲價才是推動節電的有效誘因;今年十一月將有九合一大選,如果六月再不漲電價,下半年恐將再失合理反映電價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