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界期盼下,國家發展委員會三月底終於公布《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針對二○五○年的電力結構,擬定再生能源占六至七成,氫能占百分之九至十二等目標;這項長期工程,企業界批為天方夜譚,學界則質疑缺乏配套措施,沒有明確統籌單位,也無監督單位,難以落實氣候治理。
國發會公布這項淨零排放總說明,由於時間軸長達三十年,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可能橫跨不同政黨,如果台灣要達到淨零的理想目標,一定要進行可能遇到的跨政黨、跨產業與跨界的整合。
對於石化、鋼鐵、水泥等高碳排、高汙染產業,減碳是一件困難的大工程,如果能及時掌握淨零轉型契機,這些高碳排產業可以脫胎換骨改變,不僅可以大幅提升獲利能力與競爭力,同時友善地球與人類。否則,抗拒淨零轉型的後果,隨著二○五○倒數期限愈來愈近,愈晚轉型的企業,不僅難以存活,最後或將被淘汰。
電力系統排碳占全體排碳量的一半以上,電力去碳化是一大工程。針對未來三十年的電力結構,依國發會規畫,再生能源占六至七成,氫能占百分之九至十二,火力與碳捕捉(CCUS)占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七,抽蓄水力占百分之一。究竟台灣有沒有能力讓再生能源的電力占比達到七成,各界存在許多疑慮。
國內再生能源主要來自太陽光電與風電,至於地熱、海洋能、氫能等均有待開發。由於台灣的土地、風場有其限制,部分人士質疑台灣發展太陽能與風電,是否有能力達到七成的高標。
不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隨著太陽能電池技術不斷改良,新世代太陽能採用鈣鈦礦電池,透過設備與材料創新,其效率比傳統太陽能矽晶電池效率高,可以塗在建築物牆壁,把建築物變成小型發電場所,發展零碳建築被視為明日之星。對於地狹人稠的台灣,可以透過科技與材料創新,積極發展新世代太陽能產業鏈。
現行燃油車輛排放大量廢氣,不僅製造空氣汙染,也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國發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總說明》並未明定台灣禁新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外界質疑,缺乏政策配合下,根本無法落實運具電動化的目標。
據統計,全台使用公共運輸比率僅百分之十五,台北市也僅百分之三十三,台灣的運具電動化缺乏時間表與路徑,顯示主管機關缺乏企圖心,令人憂心。
針對二○五○的淨零轉型,全球目前至少有十四個國家與歐盟提出了淨零路徑。其中,瑞典、德、法、英、韓等國已入法且有具體長程規畫。國發會提出的《二○五○淨零路徑總說明》,如同蔡英文總統對外表示,「這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拋出一個淨零轉型的對話基礎,啟動下一個階段的社會對話」,盼政府應察納雅言,並啟動與各界的溝通對話,建立氣候治理機制,包括明確的統籌機關與監督機制,提出各個階段性時間表與配套措施,協助產業抓住淨零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