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共學」與「自學」,這兩個名詞在這幾年間非常流行,特別常見於媒體的親子教育報導,或坊間才藝補習班的招生文字裡。經過這幾年的廣泛行銷,大眾已將「父母可以一起參與」的課程,統統稱為「共學」;而所有讓孩子動手做的課程,則冠上「自學」二字,舉凡手作、體驗活動,都包括在內。
然而對我而言,「共學」與「自學」的付出與收穫,卻遠多於這些。
過年前,有位朋友分享一則小提琴家Hilary Hahn發起的「100 days of practice」影片──持續100天練習並錄影分享你正在練習的樂器,藉此督促並觀察自己的練習進度。於是我跟這位朋友,便開始了我們的成人自學小提琴記錄。
原本只是為了打發過年長假的空閒時間,但隨著日子推進,孩子每天看著我一起練琴,就像是有了學伴,有時會糾正我拿琴的姿勢,或模仿老師指正他們練琴的評語,照樣搬來糾正或讚美媽媽的練琴成果。
對我而言,參與這個100天練習錄影最大的收穫,除了看著自己從零到有的自學過程之外,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是:孩子更主動練琴,並在反覆枯燥的練習過程中找到共鳴與樂趣;同時,我也更能理解孩子練琴的辛苦,並領悟到可以如何支持、鼓勵或要求孩子。
真正的共學,是像「學伴」一樣彼此平等互惠地學習,此時的關係不再是父母與孩子,而是同學;共學的父母不只是陪伴,還必須親身投入整個學習過程,親子間在平等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彼此分享經驗。
至於自學,則是完全自發性地尋找答案,在這一步一腳印的過程中,沒有人直接告知技巧或答案,只能自己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其效率遠比不上學校教育。然而俗諺「失敗為成功之母」說得一點也沒錯,自學生大部分時間得到的都是失敗的經驗,其次數比一般學習者多出數倍,但最後體驗到的成功果實也更為甜美。
以我自學小提琴為例,光是調整運弓、夾琴、按弦等基本技巧,我就摸索了一個月,但也因為我嘗試過多種姿勢,才更能領略箇中技巧。
每個人在求學過程中,一定常聽到師長要求「自動自發學習」,但多數時候,學生的「自動自發」是為了盡快達到目標或完成任務,不見得享受學習的過程。直到這次與孩子共學樂器的經驗後,我才深刻體會到,「不為學習成果,真正享受練習與求知過程」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