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風
草仔粿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食物,嘴裡吃著草仔粿,心中暗想,讓人一吃就愛上的美食,到底是何人發明的?查了網路才知道,是晉文公為了感念介之推,將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定為「寒食節」,因日期與清明節接近,後人將兩個習俗合而為一,草仔粿成了清明節不可或缺的點心。
草仔粿由來已久,從周朝開始流傳,歷經改朝換代依然在民間大受歡迎,因應地區不同有著各異的名稱。浙江、上海一代稱為青糰,客家地區稱為艾草粄,閩南人稱草仔粿。本來只用在掃墓及祭祖的點心,在台灣逐漸演變成風景區的伴手禮,像是九份的阿蘭草仔粿及三義九鼎軒等。
我從小不愛吃糯米類食物,面對粽子、米糕都是舉箸艱難,草仔粿卻是例外。外婆拿手的素食草仔粿,改變了我。
外婆常年茹素,做的粿通常是鹹甜各半,鹹味是蘿蔔絲加些素肉燥,甜味的餡料則是花生與花豆餡,跟常見的紅豆餡不一樣。外婆做草仔粿一向遵循古法,從將糯米壓成米漿開始,準備流程十分繁瑣。花豆須先蒸熟,去皮搗成泥狀,再加入糖粉攪拌均勻,即完成自製餡料;蘿蔔絲則是趁產季便宜時大量購買,處理成細絲狀用竹蕇盛裝,再於烈日下晒乾。
至於花生,外婆會在盛產時節,彎著矮小瘦弱的身軀,穿梭在花生田中拾取農家遺下的落果;接著趁好天氣晒乾,熱炒後裝瓶備用,最後再取出沉甸甸的金屬製杵臼,將炒熟的花生搗碎,加入草包粿中。用來墊在下方的月桃葉,則是來自附近鄰居家。
如此大費周張的工程,人力鐵定短缺,因此小阿姨需要犧牲一天特休假,專門來幫忙做粿。而不滿十歲的我,來回穿梭灶台邊想幫點忙,最後總是分配到搗碎花生的工作。
記憶中,傳統的紅磚灶台旁散放著晒乾的枯枝,厚重的竹編蒸籠架支在灶台上,蒸籠內整整齊齊放置著塑型完成的草仔粿。我會偷偷數著自己能吃到幾個,而阿嬤總是笑著說:「憨孫,這要送人的。」
當所有草仔粿都放置完畢,小阿姨先將灶火升起,默默坐在一旁靜靜添著柴火,等粿炊熟。熱呼呼、剛出爐還冒著煙的草仔粿軟嫩異常,我常不待放涼就狼吞虎嚥吃了起來;外婆則是快手快腳地將粿取出,送至屋後的嬸婆家,返家後,再陸續將她的手製美食一一送到族親家。
外婆失智後,獨特風味的花豆草仔粿終成絕響。但不論吃過多少類似的美食,在我心中,最美味的,依然是添加了愛的外婆牌草仔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