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台灣島上,叫番婆庄的地名為數頗多。如台中市中山醫學院的所在地,從前叫番婆庄;彰化縣鹿港鎮街市的郊外,叫做番婆庄的地方有兩處之多;嘉義縣新港鄉王得祿的墓,也是在番婆庄。
由於台灣西部、東北部,明末、清初住有原住民平埔族,他們普遍採行母系家族制度,因此早期到達台灣的先住民,往往將他們所發現的平埔族母系家族聚落稱為番婆或番婆庄。
日治時期日吏編造戶籍,往往誤寫母系家族中的丈夫為贅夫。
因為在母系家族中,通常是丈夫入夜始來和妻子合衾,天亮後回其母親、姐妹的家,日吏因而誤認為他是贅夫。其實,日本人到平安時代為止,貴族社會仍舊採行丈夫夜來朝歸的習俗。在台灣的日本俗吏因不諳自國的歷史,看見平埔族的母系家族反而大驚小怪,鬧出笑話。
如,宜蘭縣冬山鄉等若干鄉鎮,所保存的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中,還能看到很多人被記載為贅夫。
十九世紀研究古代社會的學者L‧H‧莫爾甘、F‧恩格思等人都認為:人類經過了母系社會的階段,然後才進步而形成父系社會。不過,也有人類學家發現,母系家族並不是家族發展史的必經階段,多數民族根本沒有採行過母系家族。
對台灣島上平埔族母系家族,想要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可參閱清康熙三十六年,來台採硫的浙江人郁永河所著《裨海紀遊》,書中有描述台灣北部平埔族母系家族的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