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尚玩味市集】
http://tsaisidea.shop.rakuten.tw/t-081-01/)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時下在朝當官的都自稱是「公僕」,有朝一日從職場中退下來,也會說「無官一身輕」,既然「為官」是件苦差事,但古人卻以花錢買官做為榮,你相信嗎?
古代的中國,人人都夢想當官,人人都以當官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妻子叫丈夫為「官人」:商店、客棧稱呼客人為「客官」:在台灣福佬人家鄉的閩南,稱朋友不分男女都叫某某「官」,就是某某先生、某某女士的意思。
以前,台灣有錢人流行花錢捐個一官半職,如清代台灣第一大戶板橋林本源,不但累代人人都捐官,連老太太都由其兒子替她捐了一品夫人;其他富戶多多少少都有同樣的行為。這不但是出於官迷心理,也因為捐官,就成了官家,在地方上吃得開,有其實用的意義。其實,花錢捐的官,只有名義,沒有實權,就如同台灣諺語所云:有棺材無靈位。
昔日台灣風俗,豪富之家如果收家裡的丫頭為妾,人稱她為某某姐,例如:水仙姐、阿蘭姐。如果娶藝旦、戲子為妾,人便稱她為某某官,例如:月娥官、寶釵官。
今之台南市為清朝時的台灣府城,語言、風俗皆屬文雅。婆婆稱呼媳婦某某官、全家人尊稱女婿某某官。已故台大社會學教授陳紹馨先生,乃至曾擔任東方出版社董事長的林益謙先生,都是台南市名門黃家的女婿,他們都被稱為紹馨官、益謙官。
台灣風俗和大陸一般,嬰兒滿一歲時舉行典禮,叫「做度晬」,以十二種物品放在竹篩裡,然後讓小孩在竹篩裡去抓取放置的物品,以占他的天性,並預卜他未來的命運。相傳:抓取到圖章者,可當大官。這些都是官迷深入民間思想的最佳印證。
(本文圖由《戀戀臺灣風情‧ 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