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團總工程師】 易小剛 大膽嘗試別人沒做過的事

文/記者白田田 |2022.04.03
1670觀看次
字級
易小剛(中)和研發團隊一起開會研討。圖/三一集團提供
三一長沙產業園「18號廠房」。圖/三一集團提供
三一集團總工程師 易小剛 大膽嘗試別人沒做過的事 圖/三一集團提供

每天七點十五分準時到達公司,七點三十分召開線上晨會,八點十分和團隊討論新產品研發……三一集團總工程師易小剛這樣開始了自己的一天。

「我天天都在想著怎麼創新。」易小剛表示。身為企業高管和總工程師,始終在創新一線,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而努力,這讓他獲得了「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核心技術要靠自己

一九九五年,易小剛從大陸科研院所來到三一集團,首先研發的產品是混凝土機械。他回憶說,當時中國大陸的工程機械設備幾乎全部從國外購買,混凝土泵車臂架所需的高強度鋼被國外公司卡脖子。

「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是買不來的。」易小剛深有感觸地說。二十多年來,作為三一集團技術創新核心人物,易小剛帶領團隊先後突破混凝土高壓泵送、超長臂架設計、工程機械核心液壓部件等領域的障礙,獲得中國大陸頒發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今,通過自主研發和協同創新,三一集團的專用底盤、發動機、控制器、油缸等關鍵零部件都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和生產能力,混凝土機械等產品銷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一九年,易小剛肩負起三一集團智能製造工廠升級改造的重任。在工程機械生產車間,下料、機加、塗裝的自動化、智能化容易實現,但要讓巨大而笨重的結構件自動組對焊接,是很大的挑戰。

易小剛說:「國外沒做過的、別人沒做過的,我們也可以做,要打破恐懼、大膽創新。」

他帶著三一集團研究總院的工程師開始攻關。每天早上,他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回看前一晚試驗的監控錄影,找出存在的問題,再和工程師一起修改技術方案。

組對焊接的位置誤差,要求小於或等於零點一毫米。很長一段時間,誤差總是在零點四至零點五毫米之間搖擺,找了幾家第三方機構,怎麼也達不到要求。易小剛和研發團隊大膽摒棄僅靠視覺識別判斷位置的常規作法,最終破解了難題。

二○二○年九月,三一智能製造示範車間「十八號廠房」全面升級,一百多台工業機器人實現自動切割、分揀、焊接。隔年九月,三一北京樁機工廠成為全球重工行業首家獲認證的燈塔工廠。

持續創新不被淘汰

二○二一年,易小剛帶領團隊進軍新能源技術領域。「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新能源設備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易小剛看來,工程師只有不斷追蹤前沿技術,不斷適應企業需求,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才不會被淘汰。

「我原來是學機械的,後來對計算機也有所了解,但這遠遠不夠。」易小剛說,以前的工程師只需要畫圖紙、寫工藝卡片,現在的工程師要懂機器語言,能和機器「交流」,這是全新的挑戰。

易小剛每天都在學習,及時掌握相關領域的動態。哪怕在面試研發人員時,他也會抓住機會跟年輕人交流新興技術知識。

「持續學習和創新的動力是什麼?」記者問。易小剛回答:「我的腦海裡始終有一個場景,就是中國『智造』要做得比別人更好,為了這個目標必須闖出一條路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