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團總工程師】 易小剛 大膽嘗試別人沒做過的事 文/記者白田田 |2022.04.03 語音朗讀 167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易小剛(中)和研發團隊一起開會研討。圖/三一集團提供三一長沙產業園「18號廠房」。圖/三一集團提供三一集團總工程師 易小剛 大膽嘗試別人沒做過的事 圖/三一集團提供 每天七點十五分準時到達公司,七點三十分召開線上晨會,八點十分和團隊討論新產品研發……三一集團總工程師易小剛這樣開始了自己的一天。「我天天都在想著怎麼創新。」易小剛表示。身為企業高管和總工程師,始終在創新一線,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而努力,這讓他獲得了「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核心技術要靠自己一九九五年,易小剛從大陸科研院所來到三一集團,首先研發的產品是混凝土機械。他回憶說,當時中國大陸的工程機械設備幾乎全部從國外購買,混凝土泵車臂架所需的高強度鋼被國外公司卡脖子。「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是買不來的。」易小剛深有感觸地說。二十多年來,作為三一集團技術創新核心人物,易小剛帶領團隊先後突破混凝土高壓泵送、超長臂架設計、工程機械核心液壓部件等領域的障礙,獲得中國大陸頒發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如今,通過自主研發和協同創新,三一集團的專用底盤、發動機、控制器、油缸等關鍵零部件都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和生產能力,混凝土機械等產品銷量位居全球第一。二○一九年,易小剛肩負起三一集團智能製造工廠升級改造的重任。在工程機械生產車間,下料、機加、塗裝的自動化、智能化容易實現,但要讓巨大而笨重的結構件自動組對焊接,是很大的挑戰。易小剛說:「國外沒做過的、別人沒做過的,我們也可以做,要打破恐懼、大膽創新。」他帶著三一集團研究總院的工程師開始攻關。每天早上,他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回看前一晚試驗的監控錄影,找出存在的問題,再和工程師一起修改技術方案。組對焊接的位置誤差,要求小於或等於零點一毫米。很長一段時間,誤差總是在零點四至零點五毫米之間搖擺,找了幾家第三方機構,怎麼也達不到要求。易小剛和研發團隊大膽摒棄僅靠視覺識別判斷位置的常規作法,最終破解了難題。二○二○年九月,三一智能製造示範車間「十八號廠房」全面升級,一百多台工業機器人實現自動切割、分揀、焊接。隔年九月,三一北京樁機工廠成為全球重工行業首家獲認證的燈塔工廠。持續創新不被淘汰二○二一年,易小剛帶領團隊進軍新能源技術領域。「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新能源設備是未來發展方向。在易小剛看來,工程師只有不斷追蹤前沿技術,不斷適應企業需求,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才不會被淘汰。「我原來是學機械的,後來對計算機也有所了解,但這遠遠不夠。」易小剛說,以前的工程師只需要畫圖紙、寫工藝卡片,現在的工程師要懂機器語言,能和機器「交流」,這是全新的挑戰。易小剛每天都在學習,及時掌握相關領域的動態。哪怕在面試研發人員時,他也會抓住機會跟年輕人交流新興技術知識。「持續學習和創新的動力是什麼?」記者問。易小剛回答:「我的腦海裡始終有一個場景,就是中國『智造』要做得比別人更好,為了這個目標必須闖出一條路子。」 前一篇文章 【八音傳承人】 黃茲合 和他的海南八音樂隊 下一篇文章 【第一汽車集團數控高級技師】 楊永修 從大學落榜到發明大王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