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聆
我住的是四層樓的連棟式透天厝,最近常常聽到左鄰夫妻的對話聲,口氣像是在吵架,但仔細一聽,又好像只是一般對話與叮嚀。這才發覺,可能是兩老的聽覺都退化了,經常雞同鴨講,彼此兜不攏,於是聊天像吵架、關懷像命令,叮嚀也像是咒罵了。
以前隔壁太太身體還健壯時,常向我抱怨她老公很頑固,且喜歡重複大聲講,讓她很煩。我那時跟她說,當對方一再重複話題或者愈講愈大聲,也許我們該用心覺察他的需求,想想是否我們讓他覺得沒在傾聽?不了解他的需求?以為我們沒聽清楚?甚或他因為聽力障礙,沒有覺察自己說話變大聲了?
然而,現在我能百分百肯定,隔壁兩夫妻都重聽了。因為每當有人來訪或送貨時,無論是按門鈴、打電話或敲門,都只能碰運氣;否則就是由我們代收,交差了事。於是我建議老夫妻:門前落地窗的窗簾不要緊閉,四層樓都要有電話(因為他們拒用手機),早、中、晚都要固定出來走走,如果要外出也要告訴我們等等。
那天,看到隔壁九十歲的老先生在騎樓跟他那輛老舊摩托車「奮戰」,踩踏幾回都無法發動,氣極了狠狠一踏,車身瞬間倒地,我正想出門協助,幸見隔壁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已上前及時救援。我和外子說,一直聽著發動不了的聲音實在令人心煩,改天他女兒回來,要建議給他們買輛電動機車。後來才知,他女兒其實根本不想讓父母騎機車外出,只是老人家捨不得舊車,她們也很無奈。
於是,外子常在他們夫妻輪流發動摩托車又彼此抱怨指責時,一邊上前關心一邊寬慰他們:「兩人天天輪流練練腳力也不錯。」心裡暗想:最好是發動不了,畢竟安全第一;若一大早就聽到他們聲如洪鐘的對話,則是私下幽默以對:「像京劇演員吊嗓子,肺活量練得不錯喔!」轉換一種心情面對老鄰居,反讓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遠親不如近鄰,與其氣惱,倒不如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生活大小事,見賢思齊、互助共生,進而學會更寬廣看待生活的角度。而面對老病,最需要的就是正向積極與幽默感,正所謂:「世間多煩惱,幽默即是福。」
是啊!心念一轉,峰迴路轉。有老鄰居相伴,也是生活一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