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石棺、百步蛇紋飾、銅鐵 填補史前與原民失落環節
【人間社記者張武吉台東報導】台東舊香蘭遺址,第一階段挖掘採集已告一段落。台灣史前博物館研究員李坤修表示,舊香蘭遺址填,補了台灣東部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失落環節」,也讓東部的史前文化與世界金屬器文明接軌。
二○○三年杜鵑颱風侵襲台東,也意外的讓埋在地底下二、三公尺的「舊香蘭遺址」出土。這遺址位於台東縣太麻里溪出海口南岸,由李坤修帶領考古團隊負責挖掘。
「舊香蘭遺址」內容豐富,不僅挖掘出不少的石板棺、陶器、動物造型陶偶、石器、獸骨飾品、琉璃珠、鑄造金屬器的模具、鐵渣、冶金的器具、金箔、金珠等古物,去年更發掘出疑似石牆及「單石」的遺跡。
李坤修在史前館電子報發表文章指出,舊香蘭址的末期址,距今約一千三百年至一千五百年。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及骨角器,出現的百步蛇紋飾,具體證明舊香蘭遺址和原住民文化可能有直接淵源,也證實當時的社會有相當文明、工藝技術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坤修表示:二○○四年的搶救考古發掘,採集到的考古遺物中,有三項關鍵發現;一是石板棺,二是器物上的百步蛇紋飾,三是銅、鐵、金與玻璃。這三項物質遺留分別形成三個環節,把舊香蘭遺址,在文化發展史上的定位,做明顯的標示。
他說,石板棺的要素,讓舊香蘭遺址與較早的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可以做聯結;百步蛇紋飾,則讓舊香蘭的史前文化與近代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可以勾連;銅、鐵、金與玻璃的發現,則宣告舊香蘭遺址,已脫離石器時代進入金屬器的文明階段。
換言之,舊香蘭遺址的史前文化,不只填補了台灣東部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失落環節」,同時也讓東部的史前文化與世界金屬器文明接軌。
史前館與誠品台東故事館攜手合作,共同推舊香蘭遺址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三月二十三日止,在誠品台東故事館二樓藝文空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