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尬新聞】 台灣學生研究創舉 蛇眼大小與棲地、晝夜活動有關

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22.03.25
1707觀看次
字級
台中市常春藤中學學生黃晨瑋與科博館研究團隊,花一年多時間深入研究館藏33種台灣原生種、1176件蛇類標本,證實在演化時間上較晚出現的類群眼睛愈大;陸生的蛇類眼睛比水生蛇類大;日行性蛇類眼睛比夜行性大。圖/BOB
台中市常春藤中學學生黃晨瑋與科博館研究團隊,花一年多時間深入研究館藏33種台灣原生種、1176件蛇類標本,證實在演化時間上較晚出現的類群眼睛愈大;陸生的蛇類眼睛比水生蛇類大;日行性蛇類眼睛比夜行性大。圖/BOB

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台中市常春藤中學學生黃晨瑋與科博館研究團隊,花一年多時間深入研究館藏33種台灣原生種、1176件蛇類標本,證實在演化時間上較晚出現的類群眼睛愈大;陸生的蛇類眼睛比水生蛇類大;日行性蛇類眼睛比夜行性大。

《蛇眼大小與棲地及晝夜活動模式的相關性》是科博館首次與高中生合作,它也是在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最佳範例。世界蛇類權威康乃爾大學對此篇文章亦相當讚賞,肯定台灣高中生能利用標本探討演化議題。

蛇類穴居 不靠視覺?



研究團隊指出,眼睛是動物接收外界環境的重要器官之一,眼球愈大的動物,視力、敏感度、動態分辨率愈好。傳統上認為,蛇類由穴居的蜥蜴演化而來,由於洞穴幾乎沒有光線,所以較依賴嗅覺與觸覺等其他感官,而不依賴視覺探測環境,故眼睛較小。然而,高度多樣的蛇類物種與生存方式是否會影響其視覺功能,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黃晨瑋從國小開始就喜歡野外自然觀察,對蜥蜴、蛇等爬蟲類感到興趣,他大量閱讀圖鑑,察覺到台灣本土蛇類的生態棲地與晝夜活動模式非常多樣。「動物的生態與行為特性經常會影響牠們的視力演化,在蛇類之間是否也存在這樣的關聯性?」他帶著這樣的好奇心,加入科博館研究團隊。

客觀數據 端「視」需求



「科學研究的過程並不像過去想像的簡單!」黃晨瑋舉例,標本長期浸泡在酒精裡身體捲曲,眼睛大小和頭長、頭寬的數據是否會有誤差?能不能呈現最客觀的數據與資料?這些都會影響解析結果,要大量參考過文獻和相關研究成果,提出科學新觀點。

這篇研究期刊報導有三大發現:

1

蛇類從「穴居型」演化到「陸生型」,眼睛大小也有愈來愈大的演化趨勢;陸生、日習性蛇類則有最大的眼睛,牠們要靠眼睛捕捉獵物,對視覺功能需求愈來愈大。

2

夜行性蛇類眼睛比日行性略小一些。

3

水生蛇類眼睛可能受限於光源不足,演化上投資較少能量在視覺,並可能轉向投資其它更有效率的感官功能。

本研究是全世界第一個利用親緣關係闡述蛇眼睛的演化。黃晨瑋利用館藏標本,再搭配科博館研究團隊撰寫的「科學小論文」,是教育部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最佳範例。本研究於2022年1月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生態與演化前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