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不見微菌 解密微真菌大小事

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22.02.14
900觀看次
字級
無論同學們是否意識到,微真菌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舉凡各種發酵茶,醬油、味噌、紅麴等調味料,豆腐乳、起司、天貝等發酵食品,以及清潔劑、飲料、化妝品、醫療用藥等日常用品,我們的飲食與生活處處充滿著微真菌。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無論同學們是否意識到,微真菌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舉凡各種發酵茶,醬油、味噌、紅麴等調味料,豆腐乳、起司、天貝等發酵食品,以及清潔劑、飲料、化妝品、醫療用藥等日常用品,我們的飲食與生活處處充滿著微真菌。

眼睛看不到的微真菌,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是當它們和不同生物、物質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可能對不同的生物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然而,不當儲存會造成食物發霉、產生真菌毒素,環境、人體健康狀況不佳時也會引發真菌性疾病,這些則讓人聞之色變。

看似植物 用處多樣



微真菌泛指肉眼無法辨識、看不到的真菌,談到微真菌,我們往往直覺聯想到發霉的食物、陰暗潮溼的角落,但你知道微真菌不只可用於飲食、有些還能用於治病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2022年1月26日起推出新春第一檔《眼不見微菌——微真菌特展》,透過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合作,利用裝置、影片、照片及封膠菌盤等多元形式、深入淺出的單元,展出多樣的微真菌菌株;同時推出擬人化微真菌人偶,讓平時微不可見的微真菌以Q版形象精彩亮相,帶領大眾認識這些肉眼無法辨識的微真菌特性。

同學們可從窺視孔互動裝置與菌盤中,一探這群和植物一樣不會動,但親緣關係卻和動物比較接近的特別生物。例如常在樹幹、岩石上發現的地衣,其實是微真菌與藻類或藍綠菌的共生體;寄生在昆蟲身上、導致寄主死亡的蟲生真菌,則是常被作為抑制農作病蟲害的生物防治農藥。

科博館透過真菌蒐藏庫保存乾燥標本,以真菌種原庫長期保存活菌株,讓未來的研究有更多可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Q版微真菌形象,讓小朋友們更易吸收相關科普知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