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各個民族彼此敵視,而且默默地、無知地、愚蠢地、甘心地、無辜地在互相殘殺。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還在發明武器和撰寫文章,使這種敵視和殘殺更為巧妙,更為經久。」這是德國作家雷馬克八十三年前寫於《西線無戰事》的句子,卻多麼像是今天的戰爭。
雷馬克對人性的透視,顯示在他對戰爭現場的描述。他發現再聰明的腦袋,再科學的分析能力,一旦進入戰爭狀態,便會失去理性,人只能靠最低級的生存本能活著,靠生命意志支撐著。
然而,戰爭帶來死亡,死亡帶來仇恨,仇恨帶來更多的仇恨。累積的仇恨讓戰爭無法停止下來。直到惡的輪迴,讓一方無力再打下去,宣告投降,戰爭才會停止。這是雷馬克在戰場上的體會,也是他在小說裡反覆提醒的:戰爭的非理性會把人帶到絕望的深淵。
有過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或許人們應該懂得避免這樣的悲劇。俄烏戰爭卻仍無可避免的走入惡性輪迴。日前俄羅斯兩度以「匕首」超高音速飛彈攻擊戰略目標,已經將戰爭升級到更危險的層次。本來人們還期望普亭會因為烏克蘭境內仍有許多俄羅斯人,彼此文化血緣接近,通婚交流密切,或許會手下留情,進攻速度因此延緩;期待談判會出現好的結果,為戰爭畫上句點。
由於戰爭的逐步升級,讓死亡不斷積累,仇恨不斷升高。更可怕的是,由於戰爭升級,本來躲在背後的歐美諸國也加碼武器的層級,讓對抗升高。為了恐怖平衡,俄羅斯只會繼續加碼,這可能逼得俄羅斯拚了命,演變成核子戰爭呢?這是不可能的嗎?不,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不是來自預期,而是從小衝突逐步升級的。
最令人憂心的是,當今的世界已非昔日,更多的網路認知作戰,取代了實體的戰爭現場。人們對殘酷、無情、慘烈的死亡現實,一無所知,只會跟著媒體的宣傳起哄,並且將世界分化,敵我界限分明,從戰場延伸到全球各地中,且藉由此種氛圍,進行認知作戰,以遂行各地政權的政治需要。圍觀的叫戰之聲更為瘋狂。
若戰爭再進行下去,俄羅斯有怕被拖垮的危險,為了速戰速決,會不會失控,使用核子武器?屆時歐美能免於悲劇嗎?那時的廢墟,就不只烏克蘭,恐大家都共同毀滅。
為此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特別在聯合國總部呼籲:烏克蘭民眾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而戰爭「一事無成」,繼續進行「在道德上不可接受、在政治上站不住腳、在軍事上毫無意義」,趕緊結束這場「荒謬的戰爭」吧。天主教教宗也為戰爭的雙方祈禱,希望天主保佑他們早日覺悟,結束戰爭。許多佛教團體也不斷呼籲,祈求和平。這已不僅在為和平祈禱,而是為了避免世界的毀滅,發出的呼籲。
作為世界公民的一分子,台灣固然只是外圍的看客,然而,更多止戰的要求,更多和平的呼聲,仍是必要的。否則,當世界被戰爭的叫囂充滿,人性的嗜血欲望被激起,戰爭的死火終將不分地域的遍地燃燒。那時全世界都難以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