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 天罩霧,撿蓮霧

文/林念慈 |2022.03.21
666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誠如詩人余光中所云,蓮霧「非水上之蓮或空中之霧」,它是馬來半島常見的果樹,有自己的根和土地,另名水蓊、輦霧、洋蒲桃、璉霧、染霧、剪霧、爪哇蒲桃等,由印尼語「jambu air」音譯為閩南語而來,十七世紀荷蘭人引進台灣,直至現代才定名為「蓮霧」。

此果多汁、清香、狀如蠟丸,據說連康熙帝也愛不釋手,為其賦詩,稱之「香果」,蓮霧被台灣人奉為「水果皇帝」,不知道是否源於此?但所謂「御詩」,實為清朝孫元衡所寫:「海天春色誰拘管,封奏東皇蠟一丸。」

蓮霧在南台灣一落腳就是幾百年,俗語講:「南風透,蓮霧著甜。」林邊鄉靠海,每當夏季海風夾帶著鹽分而來,便吹出了別樣風味;屏東是重要的蓮霧產地,由達人精心培育,成就「黑金剛」、「黑珍珠」、「黑鑽石」,聽來不似果物之名,而成串紅豔、閃動光澤的蓮霧,也確實像極了珠寶。

相較於殷紅甜蜜的新品種,早年台南新市常見白蓮霧,那略帶酸澀的口感,反倒是許多人記憶裡的滋味。前新市區長題詩:「透早天罩霧,烏鶖騎水牛,順序提茄薯,後宅撿蓮霧。」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酸的似乎也是甜的,匱乏裡亦見知足常樂。天濛濛亮時,和兄弟姊妹、小友一起在院落裡拾蓮霧,以及無憂無慮的童年,如今想來,也當回甘,因為掉落的歲月,再想拾起也難了。

過去母親常為我們「刻」蓮霧,「刻」,是以水果刀切除蒂頭,我一直以為那是件簡單的事,直到自己動手,才知道掌握小果不易,不但可能手滑受傷,也會把整顆蓮霧「四分五裂」,剖半、切塊當然還能吃,只是爽脆度大減;我是被認證過的「媽寶」,早些年全然不識五穀六果,還以為柳丁生來無籽、成滾刀塊狀,適合入口,也以為蓮霧天生就會「自己鑿洞」,原來我認識的是果盤而非水果,而母親端上桌的,始終是慈愛溫暖的心。

台灣自然景觀畫家林惺嶽老師,曾繪〈蓮霧的季節〉,不同於靜物畫中的構圖,此圖以窗裡陰影處的蓮霧果盤,對應陽光下高大的蓮霧樹,暗喻生命來自於根,縱有去處,莫忘其本;庭院裡的大樹讓人遮蔭、休憩,也提供豐饒的果實,猶如父母寬大而無私的懷抱,那遍地落果,或許正是蓮霧的孺慕之思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