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以好奇心和上進心探索未知 文/記者朱涵、周舟、殷曉聖 |2022.03.20 語音朗讀 176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大洋一號」科考船從位於青島的自然資源部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圖/新華社韓喜球獲「2015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會服務獎」。圖/新華社大洋科考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以好奇心和上進心探索未知 圖/新華社 文/記者朱涵、周舟、殷曉韓喜球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1993年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她這樣書寫自己的成績單:在國際海底區域發現了12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點),為新勘測發現的16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不出海的日子裡,少了海風的刀削,韓喜球的膚色又白皙起來。五十三歲的她細語輕聲,笑意盈盈,茫茫大洋的萬里征途沒在她的臉上留下太多印痕。可她注定是「海的女兒」。作為中國大陸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她帶領團隊揭開地球最幽暗的祕密,讓世人瞥見這個星球最深處的美麗。想到大海更深處去韓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一個農民家庭,卻沒有過上「七姑八姨」閒談中的預想生活。她要做一件有些人以為和女子不相干的事,她要到大海去,到大海的更遠處、更深處去。二○○七年三月至四月,韓喜球擔任「大洋一號」第十九航次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學家,這是中國大陸大洋科考史上零的突破。她先後十一次擔任首席科學家或領隊,去海底尋找神祕的「黑煙囪」。「黑煙囪」是海底噴射的一種富含多種金屬元素的高溫熱液。「那裡像個『海成礦工廠』,生產銅鋅金礦。」韓喜球說:「陸地資源正在走向枯竭,人類走向深海,就像人類探索太空,是為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廣袤漆黑的洋底尋找直徑只有百米的熱液區是一場時間與智慧的雙重較量。二○一○年五月,西南印度洋魔鬼西風帶,這是「大洋一號」即將返航的前一天,狂暴的海浪一度直撲到四層高的駕駛台玻璃窗上。「大自然的狂暴激起我的勇氣。」作為「大洋一號」第二十一航次第七航段首席科學家的韓喜球回憶說。風浪稍有平息的間隙,韓喜球決定把勘探設備放下海去。「大洋一號」拖著兩三噸重物逆浪前行,有如海明威筆下那個拖著大馬林魚搏擊風暴的老漁夫。科考隊和風浪整整搏鬥了四個小時,始終沒有放棄,直到這一刻她的對講機嘟嘟作響:「發現紅色熱液沉積物了!」「我們發現硫化物了,我們取到樣品了!」西南印度洋的「玉皇」熱液區就這樣被發現了,這是韓喜球第一次帶領團隊取得重大發現。她飛奔著從四層駕駛台衝到甲板層,「那種欣喜若狂,我永生難忘」。這是每個科學家都期待著的「尤里卡(我發現了)時刻」。面對類似發現,現在的韓喜球「淡定」多了。「圈出調查目標,通知駕駛台讓船在距離目標位置兩海裡處停下來,放下電視抓鬥朝目標前進,肯定能夠找到海底『黑煙囪』。」她說。韓喜球今年元旦在演講節目中謙虛說道:「我沒有什麼天賦,有的只是強烈的好奇心和堅韌的上進心。」女性也可衝鋒在前她喜歡探索未知。二○○五年十二月,中國大陸大洋首次環球科考航次,她通過海底攝像首次在中印度洋脊三千多公尺深的洋底觀察到成群的熱液盲蝦、白蓮花一樣的海葵,她被海底熱火朝天的生命樂園徹底迷住了。二○一七年,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她乘坐「蛟龍」號下潛到洋底近距離觀察「黑煙囪」周圍的小精靈。但神奇體驗的背後,還有漫長的航行、沒有新鮮蔬果的三餐、要拚一把子力氣的甲板作業︱︱正是這些困難讓大洋科考通常都是男人的領域。「我沒覺得擔任女首席有什麼了不起。」韓喜球說,女性也可以衝鋒在前。韓喜球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一九九三年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她這樣書寫自己的成績單:在國際海底區域發現了十二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點),為新勘測發現的十六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受疫情影響,韓喜球去年沒出海。她用一百八十天時間,成功申請到一個重點研發項目,研究微生物與海底「黑煙囪」的關係,為下一次出海做準備。今年初始,韓喜球在辦公室門口貼上了一幅對聯:登高觀錦繡,潛海探深幽。橫批:喜歡地球。「我研究地球的脾氣,研究她的過去和未來,像熱愛母親一樣熱愛地球。」韓喜球說。 前一篇文章 【侗繡技藝傳承人】 楊甜 50年繡出一座博物館 下一篇文章 【區塊鏈科學家】 段斯斯用數學力量撐起區塊鏈技術 熱門新聞 01印尼佛教大學、佛光山叢林學院 簽MOU2025.11.1202多倫多佛光山 獲頒建築文化遺產獎2025.11.1203修行入廚慈悲入味 台韓寺剎飲食交流2025.11.1204【快樂塗鴉簿】夢幻鳥2025.11.1205【練瑜伽品生活】橋式 簡單動作不簡單2025.11.120695歲巴菲特發告別信:將歸於沉寂2025.11.120718年首訪陸 西班牙國王今晤習近平2025.11.1208佛光會參與COP30 推廣環保與心保2025.11.13093國寶畫故宮南院合體 僅限42天 2025.11.1210法華禪寺皈依典禮 佛子開啟修行旅程2025.11.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天文學家】劉博洋 用熱愛鏈接大眾與星空【天文學家】鄧李才 找到世界級天文台址【西蘭卡普傳承人】唐洪祥 織錦裡的土家風情【苗繡傳承人】龍祿穎 針功夫 繡出錦繡天地【湘繡傳承人】江再紅 新創意 弘揚工匠精神【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