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繡技藝傳承人】 楊甜 50年繡出一座博物館

文/記者潘強、郭軼凡 |2022.03.13
1734觀看次
字級
侗繡技藝傳承人楊甜(右一)培訓侗族婦女侗繡技藝。圖/新華社
楊甜錘打製作侗族服飾的布料。圖/新華社

文/記者潘強、郭軼凡

辛苦半輩子蓋起的木樓,被楊甜改成了侗繡博物館。這個極具侗族特色的木質樓房,一樓展示著紡織機、染缸等製作侗布的設備;二樓的大客廳陳列著侗繡作品,這也是接待周邊侗族婦女學藝的地方;三樓則是楊甜自己的侗繡工作室。

這些年,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侗繡技藝傳承人楊甜的家最特別,也最熱鬧。

表達對自然的崇敬

在侗族,姑娘們自小跟著母親學習刺繡,楊甜也不例外。「我從七、八歲跟著母親學刺繡,結婚以後又跟婆婆學,繡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年了,從來沒膩過。」楊甜對記者說。她的婆婆覃奶時清今年九十四歲,是侗繡技藝傳承人,受婆婆影響,她的繡技愈發精進,侗繡作品多次獲獎,成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繡)代表性傳承人。

侗族刺繡歷史悠久,是一種傳統的指尖技藝,作品中常見的鳥獸、花草等圖案來源於農耕生活,心靈手巧的侗族姑娘用多彩的絲線把圖案繡在衣物上,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崇敬。

一整套純手工的侗族服飾,從紡布到繡製完成,往往需要大半年時間。然而,這樣精細艱辛的勞作,過去很難為家庭帶來多少收入。楊甜回憶,十幾年前,一套侗族服飾只能賣人民幣一百元左右,「那時家裡很困難,我就從早繡到晚,凌晨一兩點還在繡,我想盡量多繡一點,賣出去後給女兒交學費。」

技藝傳授婦女助農

漸漸地,楊甜的作品受到了愈來愈多的關注,銷路逐漸打開,不時有各地的客人過來參觀。這時,楊甜生出了把侗繡技藝傳承發揚的想法。前些年,為了讓侗繡文化有一個更好的展示平台,她和家人通過借錢、貸款,歷時兩年多,把自家房子改建成了侗繡博物館。

博物館建好後,許多專家、遊客前來參觀;楊甜在此培訓繡娘,一步步實現著傳承侗繡的夢想。

「最開始培訓繡娘的時候,沒有工資發,只能在家打油茶招待人家,這幾年訂單多了,政府也支持,大家靠侗繡也能賺錢了。」楊甜說,如今,一套侗族服飾甚至可以賣到人民幣七、八千元;她們開發的耳釘、手工包等侗繡工藝品,很受香港等許多地方客人歡迎。

楊甜介紹,近年來,同樂鄉大力推動侗繡技藝傳承,採取「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運行模式,組織技藝傳承人將侗繡技藝傳授給當地婦女,帶動當地群眾三百多戶參與刺繡,其中貧困戶五十多戶,侗繡作品被銷往國內外,實現了助農增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