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癩子鑼鼓傳承人】 賀志燦 努力16年 絕活傳萬家 文/記者李勇、李松 |2022.03.13 語音朗讀 161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為了讓更多孩子接觸癩子鑼鼓,賀志燦到學校開設公益課。圖/新華社、賀志燦提供賀志燦傳授非遺技藝,培訓過的學員已有上萬人。圖/新華社、賀志燦提供癩子鑼鼓傳承人 賀志燦 努力16年 絕活傳萬家 圖/新華社、賀志燦提供 文/記者李勇、李松為了讓更多孩子接觸到這種中國傳統民間器樂,賀志燦還想到學校開設癩子鑼鼓公益課。近16年來,他傳授非遺技藝,培訓過的學員已有上萬人,被評為優秀文化志願者。「嘍醜當、醜嘍當,嘍當當……」一敲起癩子鑼鼓,賀志燦就兩眼放光、精氣十足。鼓點配合鑼音,賀志燦敲出的旋律時而密集鏗鏘,如駿馬奔騰;時而舒緩綿長,如細水流淌……癩子鑼鼓流傳於重慶梁平鄉間,已有上千年歷史。二○○六年,這一音樂風格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巴渝民間器樂,被列入中國大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創新又不失傳統賀志燦自小就與癩子鑼鼓結緣。「我父親是梁平民間劇團的一名鼓師,走村串戶表演癩子鑼鼓時,都把我帶上。」賀志燦說,「那時十里八鄉的鄉親,一聽有演出,就像過節一樣聚攏來看。」咚咚的鼓點、清脆的鑼音響徹鄉野,也「印進」了賀志燦的心裡。癩子鑼鼓根植於民間,只有讓更多人了解、認識,這項技藝才能後繼有人、發揚光大。成為癩子鑼鼓非遺傳承人後,賀志燦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更多人接觸、體驗到這項技藝的魅力。起初,賀志燦是自掏腰包購買樂器,騰出家裡的堂屋當起了教室,開門免費教學。剛開始效果還可以,但慢慢地,孩子們覺得學鑼鼓枯燥,上手容易、熟練難,學幾次就不來了。「要讓更多人接受這項技藝,需要創新。」賀志燦說,傳統的癩子鑼鼓曲目,都是坐著打,幾乎沒有身體動作,比較呆板。要吸引孩子們學,更要提高趣味性、觀賞性。賀志燦在癩子鑼鼓演奏中,加入了說唱環節,增加了新的手上、身形動作。「在表演時,甚至可以跟著節奏,變換隊形,這樣既不失傳統風韻,又有增加更多有趣的元素,讓孩子們練起來更容易接受。」又教鑼鼓又編曲在走訪梁平民間老藝人、收集傳統曲譜的基礎上,賀志燦還自己編寫了一百多首現代曲譜和癩子鑼鼓教材,讓癩子鑼鼓更簡單易學。這些嘗試見到了效果,不少人主動報名學習,賀志燦家十多平方米的堂屋一下子被擠滿了……在賀志燦的影響下,妻子李東明也是癩子鑼鼓的行家裡手。「雖然演起來是滿臉笑,但說起來也有委屈。」李東明說,這些年,賀志燦又教鑼鼓又編曲,不但不掙錢,還要貼錢,這讓她一開始很難接受。「家裡最困難的時候,房子漏水了都沒錢補,還這麼痴迷於教學生,你到底圖啥?」李東明如此埋怨丈夫。「我就想著不能讓傳統技藝在我手裡失傳了,看著這麼多娃娃會打鑼鼓,我就覺得付出是值得的。」賀志燦安慰著妻子。為了讓更多孩子接觸到這種中國傳統民間器樂,賀志燦還想到學校開設癩子鑼鼓公益課。梁平區禮讓鎮來寶小學最先接受了賀志燦的想法,將癩子鑼鼓納入學校的音樂課程。每周二下午,賀志燦都會帶上行頭,來到學校,和孩子們圍成一圈,一邊敲鑼打鼓,時不時停下來,認真幫著孩子們糾正動作。在來寶小學,眭淼跟隨賀志燦學了六年的癩子鑼鼓,一招一式都練得有板有眼。她還帶著《喜盈門》等曲目,登上了國家級民族器樂大賽的舞台。如今已是大學生的眭淼,還是忘不了這門技藝,每到節假日,她常會介紹同學找賀志燦學藝。「一個徒弟帶來一批徒弟,讓大家知道鄉村還有這麼好的文化寶貝,這門技藝才能愈傳愈廣。」近十六年來,賀志燦傳授非遺技藝,培訓過的學員已有上萬人,他也因此也被評為大陸優秀文化志願者。看著賀志燦傳藝這麼用心與用力,妻子也逐漸理解了他。「梁平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包括癩子鑼鼓在內的傳統非遺技藝就有一百項,傳承人有二百四十多人。」梁平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陶斯平介紹,像賀志燦這樣的傳承人,帶著非遺既進鄰里人家,也登大雅之堂,讓更多人得以體驗傳統文化魅力,讓鄉土技藝煥發了新的光彩。 前一篇文章 【之江生物董事長】 邵俊斌 疫情引燃分子診斷市場 下一篇文章 【侗繡技藝傳承人】 楊甜 50年繡出一座博物館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3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4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5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6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7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8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9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10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