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報日前大篇幅報導麵粉漲價的新聞,更強調去年全台有六百多家麵包店倒閉,有四名業者因此自殺,這個問題所影響的並不只是糕餅業者生存問題,更攸關每個人的肚皮。
筆者有個賣包子饅頭朋友,他說去年麵粉漲幅超過一倍,不得已一年內調漲兩次,但由於民眾收入未增加,使得顧客明顯銳減,期間又有蔬菜價格波動,總結下來,辛苦錢全部被麵粉工廠和蔬菜中盤商賺走。
他現在陷入兩難,若要反映飆漲的麵粉價格,對生意恐是雪上加霜,但不反映成本,也無法做到薄利多銷,因為麵粉成本已嚴重侵蝕「薄利」,將會從勉強打平到貼錢營業。
去年麵粉上游廠商將價格轉嫁給中下游業者,已顯示上游廠商無力吸收成本,必須由麵粉工廠與零售業者共同承擔成本壓力,如今事實是,過去隨處可見的十元麵包已絕跡,也遲早會出現餃子皮比內餡貴的情況;而且因大豆被拿去作生質能源,排擠小麥產量,導致小麥與黃豆價格飆漲,看來以麵包與豆漿當早餐的人,未來只能喝稀飯。
麵粉從前年起從緩漲到飆漲,政府只以調降進口關稅因應,誤以為調降關稅與加強查緝,就能藉公權力強迫上游廠商吸收價差,忽略全球農產品供需受到能源及天候因素,所造成的易漲難跌趨勢,如今,世界幾個小麥出產地嚴重歉收,甚至還從出口轉為進口,使得小麥供給更為吃緊,麵粉價格將持續上揚,卻看不到政府積極的因應措施。
台灣是資源缺乏、仰賴進口的國家,政府卻無視國際農糧供需的急劇變化,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態度,儘管近來央行放手讓新台幣升值,可微幅壓抑進口物價,但絕非長久之計,政府須及早制定各種民生大宗物資的儲備與替代政策,否則物價肆虐,將一發不可收拾。
頭家(嘉義市/食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