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監理單位統計,台北市汽車總數量去年負成長約百分之零點四八,高雄市負成長零點七九,雖然台灣地區整體仍成長約百分之零點二五,但整體說來,「新車領牌數」也呈現下降,和九十五年相較去年衰退近百分之十一,比九十四年更近百分之四十。
雖然北市實施「規定未定期安檢超過六個月,就註銷車籍」的新制,及大眾捷運系統便捷,影響汽車成長,但出現改制以來的首度負成長,恐怕不是用制度及「人人都搭乘捷運比較環保」可以打馬虎眼。
因為,中油發油量也連續兩年減少,中油雖宣稱這是「高鐵通車的衝擊」,但從高速公路車流量逐月減少來看,由於高油價時代來臨,民眾對長途開車所消耗的燃料費用吃不消,因而改變交通習慣。
而且養車要負擔燃料、稅金、保養、停車等費用,由於經濟不景氣,民眾荷包縮水,當然能省則省,少開車可節省油價,不買車可省下稅金、保養費等,對支出不無小補。
因此去年有不少中古車商吹熄燈號,中古車市場呈現低價車與低排氣量車成交熱絡現象,及加油站雖降價促銷,但車量大不如過去,甚至汽車保養場也門可羅雀。
「汽車工業」是火車頭產業,可從銷售狀況窺見景氣,汽車領牌負成長率,顯示因高物價時代來臨,衝擊經濟環境的隱憂。
國內景氣依舊疲軟,國民所得也無增加,各種經濟數據都出現警訊,但政府非但不能「一葉知秋」,反而只當成單純的統計數據,不預作因應,實在教人憂心。
吳庸(斗六市/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