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鐳射光,沒有LED燈,也還沒有想到用煙火,用這些「光」來寫字,但他們突發奇想,發明了飛白書。圖/聯合文學提供
古人沒有鐳射光,沒有LED燈,也還沒有想到用煙火,用這些「光」來寫字,但他們突發奇想,發明了飛白書。圖/聯合文學提供
文/黃智溶
古人沒有鐳射光,沒有LED燈,也還沒有想到用煙火,用這些「光」來寫字,但他們突發奇想,發明了飛白書。
根據最早的記載,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因看到匠人用掃帚在壁上刷白粉,得到的靈感。但我推測,可能是有一日清晨,雨後天晴,他拿起掃帚,清理落葉,不小心沾到小水坑,突然一筆畫去,驚醒了他的雙眼,打破了他一向過度功能性的書法造型與美感。
前人形容這樣的字體,既像一匹白練在空中舒卷自如,也像一陣雲霧飄渺天際。若有若無,恰似一縷清煙,直昇雲霄;忽隱忽現,宛如秋水輕柔的波紋。
欣賞這樣的文字,帶給我們如騰雲駕霧般的感受,得到心靈的解放。
除了王羲之、獻之父子外,唐朝皇帝太宗、武則天也很鑽研這種表現力很強的書藝,後來的空海和尚,將這種書風帶回日本,大力推展。
據載,唐朝李約(士舉),因緣得到梁朝名書家蕭子雲的飛白壁書──「蕭」字,為了每日欣賞這一奇字,只好把牆給拆了,舟載回洛陽。
(摘自《冬日磨墨》,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黃智溶
台灣宜蘭人,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畫組畢業,佛光大學「樂活生命學系宗教組」碩士。致力於現代書畫研究與創作。曾任《象群詩刊》、《台北評論》、《文訊》、《幼獅文藝》等多種文學刊物主編。
1996年與詩友張繼琳、曹尼、劉清輝等共組「歪仔歪詩社」,推展蘭陽現代詩,並定期出版《歪仔歪》詩刊,現為「歪仔歪詩社」社長。著有詩集《海棠研究報告》、藝術評論集《貓蝶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