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軼傳》鞠躬盡瘁諸葛亮

陳菽蓁 |2008.02.21
1381觀看次
字級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酘酘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 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諸葛亮〈前出師表〉

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親諸葛圭曾任秦山郡小官,八歲時諸葛圭去世,諸葛亮和手足幾人只好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十七歲時叔父過世,諸葛亮帶著弟弟搬到襄陽城西的隆中村定居,兄弟二人在隆中一住十年,詩書耕讀之涯,諸葛亮不但博覽群書、精研兵法,且深思治策。他結交了襄陽地區一批名士,常聚談時事、磋商學問時諸葛亮已漸展露不凡才學。

當時的徐庶、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等都是他的好友。襄陽當地有位德高望重的人士酖酖龐德公,相當推崇諸葛亮的才能和抱負,認為他日後必成大器,因此龐德公給諸葛亮取個外號叫「臥龍」。

「臥龍先生」隱居隆中期間,天下情勢也在急劇的變化。黃巾之亂雖之前已平定,但東漢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中原地區經過長混戰,曹操打敗了對手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劉表和劉璋則分別割據了荊州和益州;而劉備在地主商人的支持下,以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名,與關羽、張飛武裝鎮壓黃巾起義,並投靠荊州劉表。

到荊州後的劉備,想網羅一批有遠見的謀士,經由徐庶的推薦,劉備親自登臨諸葛亮家中拜訪,第三次才如願見到這位奇才,這就是流傳千古的「三顧茅廬」。

這時候,一個是四十七歲的沙場老將,一個是二十七歲的年輕書生,兩人促膝長談,諸葛亮詳細分析天下大勢與當今因應之道,劉備虛心聽來大受感動:「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是為史上有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展開長達二十七年的政治生涯。首先為定三分天下大計,和好友魯肅前往柴桑會見孫權,舌戰群儒、陳述利弊。孫權大為折服同意與劉備聯合,諸葛亮與周瑜、黃蓋用計火攻曹軍。曹操二十萬大軍大潰於赤壁,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後又順利占據益州,二一七年諸葛亮駐守後方成都作為後應,劉備親率大軍攻取漢中,「定軍山」一戰大敗夏侯淵,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諸葛亮當年「隆中對」的戰略 眼看已成大事。

然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章式三年(二二三年)劉備為關羽報仇心切,終至退至白帝城病故於斯。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諸葛亮:「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對曰:「不惜一死以守護幼主」,為不負所托,諸葛亮「南中平叛」、「北伐中原」,乃至於積勞成疾,於二三四年病死在五丈原軍中,時年五十四。自此,蜀漢以統一天下的夢想始終未能實現,臨終囑人將他葬在「定軍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際,猶不忘當年一戰,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一生忠貞竭慮、嘔心瀝血、丹心赤忱致死方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