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三年美國入侵伊拉克起,戰爭的面貌改觀了。戰爭不再是各大媒體戰地記者的專利,而是大量網路圖片的產物。特別是以即時新聞取勝的CNN等媒體出現後,隨著網路傳播,各種影像發揮比戰地記者更大的作用。
再加上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完全以高科技取勝,用《新戰爭論》一書的觀點:現代戰場上,一個士兵的背後,都拖著長長的尾巴。後勤支援的各種資訊、衛星、敵軍布署、空襲危機、軍隊移動、戰備補給等等,全都靠龐大隊伍的提供。所以一個士兵不是一個,而是一個大後方在後面支撐。
在新時代裡,像烏克蘭那樣,發給人民步槍,或者號召老百姓去做汽油彈,全民皆戰士,想到不知有多少無辜的平民死傷,令人心生不忍。
而在媒體所見的,卻是各種近乎於「煽情正義」的視頻。飛彈在夜空中爆炸,坦克在街頭飛奔,士兵在戰場上掃射,乃至於父親告別子女,送他們上車離境,自己要準備上戰場……。
慘烈的、轟炸的、憂傷的、溫情的,諸種情節如電影般出現。隨著戰爭愈來愈走向高科技,所有的宣傳卻更多的控制在掌控高科技的歐美霸權的手裡。臉書可以阻斷某些訊息,YT可以阻斷俄國新聞,訊息操控變成一種壟斷的權力,而民眾的「知」永遠是片面的,被過濾清洗過的。人的情緒、社會的觀感、集體的反應,只是算計後的操作。
在這種情勢下,鄉民的角色,就像極了一群被操控的傳聲筒。例如:眼見烏克蘭的悲壯畫面,不管真假,台灣鄉民便去灌爆美國在台協會的網站,要美國派兵去幫烏克蘭打仗。
然而,幾千鄉民湧入又如何?難道美國可以因此而派兵出戰嗎?那些鄉民不必上戰場,卻叫美國的孩子去戰場送死,這算什麼正義?美國一出手,便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誰負責?國與國的戰爭,是靠槍與炮打出來的,豈是靠鍵盤打出來的?
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戰爭,卻愈來愈顯現出兩種戰場並重的趨勢。一種是現實的戰場,真槍實彈的對戰,那是攻城掠地,斬首死傷的悲劇。另一種,卻是宣傳戰,將戰場的畫面、戰區的慘烈,轉為電影般的圖像,引起移情作用,博取認同,為自己的政策,無論是進攻、防守、制裁等,營造合理的論述。
甚而,非參戰的國家也要營造民氣,為本國政治目的服務。也因此,戰爭離真相愈來愈遠。人民的死傷,兩方戰士的傷亡,往往都是被大數據算計過效果,才發布出來。它根本不是真實的原貌。
然而,少了真實的認知,人們對戰爭的殘酷,就愈缺乏同理心,缺少悲憫。每當談起戰爭,人們只想到找立場、選邊站,誰會感受到生活在戰火下的人的痛苦生死呢?
缺乏同理心,會讓人對戰爭的殘酷無感,更不懂得珍惜和平,珍惜生命。輕啟戰端的口號,會從鍵盤上,變成網民無畏的喧囂,再變成政客取悅民意的民粹政治,甚或變成鼓動戰爭的政策,終致從對立變成戰爭。這樣的情境,正在全世界上演。台灣會不會步其後塵?
學習冷靜觀察,全面觀照,找出真相,讓自己成為一個「知」者,而不是被操縱的傀儡,這是現代公民的第一課。台灣處於危境,更要有冷靜的判斷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