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日前宣布,已提出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的申請,估計十八個月後可以正式生效;另一方面,蔡政府正積極尋求加入亞洲另一個區域經濟組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在陸續開放了萊豬和日本福島核災區五縣市食品後,目前正等待CPTPP執委會的審查,期望早日成立工作小組。
RCEP在今年一月一日正式生效,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區域經濟組織,目前擁有中國大陸等十五個成員;CPTPP在二○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生效,成員包括美洲及亞太十一個國家。
RCEP占我貿易總量百分之五十八,CPTPP則占百分之二十八;台灣出口有七成到RCEP,兩成到CPTPP。由此可見,RCEP對台灣經貿的重要性大於CPTPP。但由於RCEP是由大陸主導,因此儘管在馬政府執政時的政策是同時尋求加入這兩個區域經濟組織,但蔡政府執政後就放棄RCEP,專攻CPTPP。
RCEP和CPTPP具有互補作用,因此學者認為,CPTPP將會更進一步強化RCEP之間的整合。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具有雙重會員身分,即兩個組織都參加的國家,在亞太經濟整合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的地位,並成為最大獲利者。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如果台灣能夠加入CPTPP,GDP將可至少成長零點五二個百分點,如未能加入,則會減少零點五六個百分點;台灣因沒有參加RCEP,二○三○年出口將減少八十億美元(約為台幣二千二百億元),實質所得將減少三十億美元。可見,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對台灣實在是非常重要。
美國前總統川普退出CPTPP的前身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繼任的拜登政府為了重新奪回對亞太地區包括經濟在內的主導權,今年二月十一日發表了《美國印太戰略》,揭露美國對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相互連結、繁榮、韌性和安全的願景;其中,美國將透過「印太經濟架構」(IPEF)就供應鏈韌性、數位經濟、科技標準、減碳和潔淨能源、基礎建設、勞工標準等領域,與印太夥伴共同合作;美國並強調對強化印太貿易及投資的決心十分堅定。
政府已表明將積極尋求加入IPEF的機會,應注意的是,IPEF與RCEP或CPTPP的性質非常不同,RCEP與CPTPP是以促進區域經貿合作關係為主軸,成員彼此間開放市場,同時,關稅是主要的工具,以降低關稅為重要的目標。
IPEF則是將經濟發展與區域戰略安全連結,政治凌駕經濟,其所謂的建立供應鏈韌性、科技標準等,目的都是為了對抗大陸。IPEF目前的規畫不但沒有涉及降低關稅,甚至不包括對IPEF成員開放美國市場,這些都大大降低了IPEF的吸引力。
白宮副發言人尚皮耶日前談及IPEF時曾明白表示,這個組織將促成對美投資及提升美國的優質工作機會云云,可見IPEF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核心。因此,對台灣來說IPEF無法取代CPTPP、遑論對傳統產業影響更大的RCEP;而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所孵育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在CPTPP和RCEP生效後,已幾近失去繼續推動的動力。
就透過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以實質提升在亞洲的經貿參與和利益而言,台灣只剩下CPTPP一個選擇。既然如此,就必須更為積極,加入的時程愈快愈好,否則台灣將會在亞洲經濟整合的過程中遭到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