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67 帕特森的藝術穿越時空 帶你感受生命共同體

楊慧莉  |2022.02.26
3322觀看次
字級
《化石項鍊》,一條由一百七十顆珠子串起的項鍊,這些珠子雕刻自跨越地質時間的化石。 圖/推特
《未來圖書館》,將用一百年的時間完成,其中含有祝禱儀式,期許延續人類命脈。 圖/推特
冰川融化、斷裂時發出的嘎吱聲,能在帕特森的作品《瓦特納冰原的聲音》中,藉由撥通一通電話而聽見。 圖/推特
《日全蝕》,一個映照出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每個日蝕的鏡子球。 圖/推特

文/楊慧莉

近年來,氣候變遷下地球暖化嚴重,許多生物瀕危,引發各界人士關注,紛紛各展長才,為萬物請命。其中,不乏藝文人士,善用多媒體的帕特森便是箇中好手。她發展出深時藝術,拉近人類與時空的距離,讓人不再短視近利...

藝術 成就
融入科學獨樹一格


凱特‧帕特森(Katie Paterson, 1981-)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市,畢業於愛丁堡藝術學院,並擁有斯萊德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她是愛丁堡藝術學院「約翰佛羅倫特斯通獎學金」得主,倫敦大學學院於二○一○至一一年的年度駐校藝術家,也是二○一四年南岸獎(South Bank Awards)視覺藝術類的得主。

作品受全球肯定

當其研究所同學還苦於嶄露頭角時,帕特森早已拔得頭籌,作品多次出現於國際藝術場合,成為早熟而極有天分的年輕藝術家。

而今,這位蘇格蘭藝術家以創作出觀念導向並整合多領域的作品見稱,主題上特別強調自然、生態、地質學和宇宙學。由於藝術方案都將人類在世間的位置放在地質時間的框架裡,刻畫其變動,因此她常與全球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合作。其作品善用複雜的科技和專家的專業知識,表現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親密、詩意又哲學性的互動。

帕特森最知名的作品有:《未來圖書館》,裡頭館藏了一百本由二十一世紀具領導地位的作家、詩人和思想家所寫的著作;《日全蝕》,一個映照出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每個日蝕的鏡子球;《樹穴》,一座由一萬件獨特「樹」材建造的建築,可讓人置身其中;《化石項鍊》,一條由一百七十顆珠子串起的項鍊,這些珠子雕刻自跨越地質時間的化石等。

十多年來,帕特森的作品在全球各大美術館展出,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中國大陸UCCA沙丘美術館、瑞士蘇黎世美術館等。她的作品還曾是多國雙年展或三年展的重頭戲,如二○○九年英國泰德美術館三年展、二○一七年日本橫濱三年展。其作品也可見於許多博物館的館藏裡,如法國穆然古典藝術博物館、澳洲新南威爾士美術館等。

天生愛做白日夢

帕特森的作品「感覺」有些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和創意,這跟她的成長過程有些關聯。藝術家自認是個十足的內向者,一個很愛做白日夢的人。這多少跟她是家中唯一的小孩有關。不過,她也澄清,自己還是花很多時間跟其他人和小孩相處,只是更愛獨處。誠如其母所言,她常常迫不及待的坐在案桌前畫很久。

由於作品的科學性很強,讓人一度以為帕特森在學生時代擅長理科,但剛好相反,只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學習,她都當掉了,除了數學很在行。

成長過程中,除了喜歡做白日夢,讓想像力恣意飛翔,帕特森一路摸索自己的志向,甚至在確定要往藝術方面發展時,仍思索著自己的定位,直到念了斯萊德美術學院跨領域學系「多媒體藝術研究所」,才深感適得其所。

二○○四年,帕特森到冰島,改變了她的人生視角。在冰島廣闊的大自然裡,提醒了她「所身處的地球繞著一大片星系運行,而它是數十億星球裡的一顆」。對她而言,冰島爆發著生命和能量,太陽同時升起和降落,天光在夜幕低垂時仍持續。她仰望天際,觀看四周,對地質和時間、月亮與廣闊的宇宙產生濃厚的興趣,藝術走向就此確立。

作品特性富省思

由於作品聚焦於天文地理,帕特森給人一種追求身外世界的感受。不過,這也只是一種錯覺。對她而言,外在和內在是一樣的。「形塑早期宇宙的相同原子現在遍及整個宇宙;我們的星球源自幾百萬年前爆炸星星的殘餘物,而這些殘餘物和元素也在我們的血液中流動。」

接觸帕特森的作品,除了觀看,還需發揮一些想像力。她表示,「我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太多的空間讓人分心,倒是很容易讓人做起『白日夢』。」

比方說,觀賞她的作品《化石項鍊》,會看到一顆顆樣貌不同又具美感的珠子,不過一旦深入了解這些珠子源自樹木、岩石、珊瑚等,就會有死亡和大滅絕的感慨。

藝術與科學,原本屬於不同範疇,但在帕特森的作品世界中,充分融合。對此,藝術家表示,跟天文學家、古生物學家、基因演化學家等合作,是目前所為的重頭戲,但重點不在科學,而在明白,於研究探索中所發現的物質、材料、現象就存在我們周遭,無所不在,也在我們的生命裡。

換句話說,帕特森的作品起源於對世界和宇宙的好奇心,過程中雖踏進科學範疇,但其本質上是兼具哲學、文學和詩意的。

創作 願景
走入深時延續命脈


帕特森曾於受訪時表示,其作品並非想要激起某種特殊反應,而是想要發揮蝴蝶效應的功能,一開始像個陰影,然後靜靜的暈開來。日前,她上公益平台,現身說法自己的藝術創作歷程,包括幾件重要作品,讓世人更能掌握其作品精神,也同時了解她想藉由作品傳達的思想理念。

冰川融化在耳邊

帕特森一開始便問聽眾,是否曾徜徉在滿月的月光下?或是沐浴在老樹的香氛裡?以上情境是她部分作品的主題。藉由創作,她慢慢了解「深時」(deep time)的概念。

但什麼是「深時」?其對人類的重要性又在哪兒?帕特森表示,這個詞用來形容地球長達數百萬年的歷史,是個地質時間的概念。她第一次接觸「深時」的概念是在完成學業、無業,也不知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之時。

後來,她跑到遙遠的冰島北方,一邊當女服務生,一邊探索要如何用創作說出「深時」的故事。接著,她在探索宇宙、地球的地質層時,接觸到生命的最早形式。當在冰島看到最原始景觀,她開始了解我們並非「無中生有」,海、天空、地表、空氣,與我們並存,都源於相同物質。

最重要的是,帕特森領悟到,我們人類已經成為一股地質力量,造成全世界冰河融化。為了讓世人感受這股力量,她創作出《瓦特納冰原的聲音》(Vatnajökull(the sound of))。於展出此作品時,在畫廊的白牆上,掛著霓虹燈顯示的手機號碼——07757001122,只要撥通這通電話,就能聽見冰川融化、斷裂時發出的嘎吱聲。原來,她將麥克風浸沒在冰島最大冰川「瓦特納冰原」的潟湖裡。

三作品感受深時

除了聽,帕特森也希望透過其他感官經驗,讓世人感受「深時」。作品《日全蝕》用一個鏡子球記錄了幾乎每個日蝕,透過一萬個意象反映日蝕的進程,讓其光圍繞著我們,產生目眩神迷的感受。作品《化石項鍊》以代表不同紀元的地質化石珠子串起;這些珠子曾以生命的形式活在各個世代,因此象徵綿延不絕的生命體。

另一件作品《樹穴》,聚集了一萬棵跨越數百萬年的樹種。這些樹來自各個國家所捐贈的木材採樣,有印度榕樹、白桑椹、水杉及我們周遭神聖森林的樹枝。帕特森表示,每天我們走過樹木,大概很少會駐足觀賞,然後想到它們是我們的表親;我們其實跟樹木分享很多共同的基因,而森林還賜給我們很多芬多精。她希望走進這件作品的觀眾,可以往上看,透過上頭的天光,望見而今最瀕危的樹種。

除了回顧地球曾走過的歷史,帕特森創作歷程中也漸漸感受到「瞻前」跟「顧後」一樣重要,即如何與尚未出世的人對話?如何建構時間的橋梁?

她左思右想,覺得世界文學之聲是最好的方式,於是構想出《未來圖書館》的提案:一座森林、一個房間、一百位作者和一百年。為了這個藝術方案,她與工作團隊從二○一四年起,在奧斯陸市郊種下一千株雲杉苗,待這些樹苗長大後,就會將它們砍伐製成紙張;未來一百年內,他們會每年邀請一位作家寫下一些新東西,然後用這些樹木製成的紙張,將他們的字字珠璣印出,編成文選,在一百年後的二一一四年時供世人拜讀。

擁抱宇宙生命體

《未來圖書館》的中心思想是時間和長長久久,也是希望和儀式。每年春天,他們會去一趟森林朝聖之旅,過程中,作家們交出手稿,並宣布書名。這些書稿未來將存放在奧斯陸的新圖書館。不過,在森林裡,他們會先以象徵的方式將每份手稿存放在每個草製的抽屜裡。

帕特森表示,一百年就宇宙時間來說,並非很長,「但如果我的小兒子可以在他有生之年讀到這些書,他的世界想必已經變得讓人難以辨識了。」

值此氣候變遷、許多生命瀕危,她不知人類生命可否永續下去,然後讀到這些書。因此,「《未來圖書館》是長達一個世紀的祝禱,我們看不到未來世代,但我們可以透過行動與他們產生連結。」

回到最初的問題:與地質時間「深時」連結,為何對人類那麼重要?

帕特森的回答是:短視近利,對人類是最大的威脅;身為人類,就該明白我們是整個長期生命連續體的一部分。而她的種種作品表現出這個重要關聯性,就是要呼籲世人:擁抱宇宙生命共同體,尊重生命的起源,也拉近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