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物32 侯賽因 讓傳統音樂 聲名遠播

楊慧莉 |2022.02.19
2804觀看次
字級
侯賽因至今仍活躍於樂壇,並找到一種較舒服的巡演方式。圖/推特
侯賽因兼容並蓄,讓印度鼓與各種樂器「琴瑟和鳴」。圖/臉書
侯賽因與美國班鳩琴演奏家佛萊克(左一)和貝斯手邁耶(右一)合作,迸出新的火花。圖/臉書

文/楊慧莉

全球化、科技化的時代,地方而傳統性的文化事物有遭淘汰和式微的隱憂。不過,近年來,在印度傳統音樂裡扮演重要角色的「塔布拉雙鼓」,不僅未見式微,還頻頻出現在國際場合,與其他樂器「琴瑟和鳴」。這都要拜印度之光侯賽因發揮兼容並蓄精神之所賜……

生命 軌跡
音樂神童到 打擊樂傳奇


扎基爾‧侯賽因(Zakir Hussain, 1951-)出生於印度孟買,是知名塔布拉鼓演奏家阿拉‧拉卡(Alla Rakha)的長子。從小耳濡目染,走上音樂之途,完全是意料中之事。他三歲就學會打印度古典姆里丹鼓,七歲開了第一場演奏會,十二歲不到,就登台巡演,堪稱音樂神童。小小年紀,就嶄露頭角。

音樂生涯起步早

儘管以神童之姿來到世上,但侯賽因出生時卻被稱為「不幸」的孩子,因為其父當時病得很重。母親聽了一名聖徒之言,改了孩子的姓氏,變成侯賽因,據說這樣可以救其父。有趣的是,才四年,阿拉‧拉卡就真的拾回健康了。

極早出道的侯賽因,也沒荒廢學業,在印度接受常規教育。一九七○年,才十九歲的他接替父親職位,到紐約與錫塔琴演奏家、亦有「地表上最著名印度音樂家」美名的拉維‧香卡(Ravi Shankar)一起搭檔演出,人生的向度大幅開展。原本,他打算接受香卡的建議,到華盛頓大學拿個音樂博士學位,之後到民族音樂學系教書。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印度古典音樂大師阿里‧阿克巴爾‧汗(Ali Akbar Khan)在舊金山灣區亟需一位塔布拉鼓手,他欣然前往,也正式展開他的國際音樂生涯,往後每年至少有一百五十場演奏會等著他。當時,他才二十歲初頭。

一九八七年,侯賽因發行了第一張個人音樂專輯《音樂製作》(Making Music)。《音樂製作》被公認為最具啟發性的東西文化融合專輯。一九九二年,他以專輯《行星鼓樂》(Planet Drum)拿下葛萊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登上國際頭條。

獲獎無數受肯定

由於年輕便在美國打響名號,侯賽因一直以來都跟西方音樂家有合作關係,多數為美國樂團,還包括英國知名樂團「披頭四」。一九九九年,與美國貝斯手比爾‧拉斯威爾(Bill Laswell)合作的演奏專輯《Tala Matrix》,被視為當代最棒的塔布拉鼓融合樂專輯。

除了與馬友友等國際各領域音樂藝人和樂團合作外,侯賽因也以製作配樂、甚至在戲中演奏方式,跨進電影業,如《現代啟示錄》電影配樂中的塔布拉鼓演奏即出自其手,而他在《印度之戀》所詮釋的公務員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他還主演了兩部紀錄片《The Speaking Hand》與《Zakir and His Friends》,傳講了他的音樂故事。

葛萊美獎之外,侯賽因於音樂生涯中獲獎無數,備受肯定,包括一九八八年和二○○二年被印度政府分別授予蓮花士勳章和蓮花裝勳章,成為享有此二殊榮的最年輕打擊樂手;而他也是二○○六年印度極富聲望的藝術獎「Kalidas Samman」和二○一二年相當於終身成就獎的「Guru Gangadhar Pradhan」的得主。二○一六年,侯賽因獲美國當時的總統歐巴馬邀請,成為首位到白宮參加群星全球音樂會的印度音樂家。

音樂成就與影響

名音配名琴,侯賽因的音樂路上,也總有一對能讓他展現音樂造詣的名鼓。而這些鼓許多都是出自知名塔布拉鼓製作者哈魯達‧瓦卡(Haridas Vhatkar )之手。根據瓦卡自己所言,他當初去學做塔布拉鼓,就是衝著侯賽因的鼓藝而來。在供應打擊樂大師超過十八年後,他自己也成了鼓樂器製作高手。

事業成功外,侯賽因也婚姻美滿,有一位舞蹈家妻子和兩名在拍片和舞蹈領域各有所長的女兒;並在大女兒結婚生女後,升格作外祖父了。

而今,侯賽因仍活躍於樂壇,並被視為型塑當代世界音樂運動的重要推手。拜與許多音樂人的無數合作之賜,侯賽因把印度傳統的塔布拉鼓搬上世界舞台;藉此,他也讓世界看到和聽到過去被視為配角的打擊樂器「塔布拉鼓」,也可以是演奏會上的要角,並改變了世人對音樂會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侯賽因在塔布拉鼓的音樂成就鼓舞了廣大的年輕打擊樂手,去擁有偉大的夢想,並為印度和西方之間的許多合作開啟一扇窗。總括而言,他對普及印度打擊樂的貢獻是巨大的。

成功 之道
虛心受教 有容則乃大


印度傳統音樂有其複雜性,要專精而成為行家,著實不易,而要將其發揚光大,擴大其閱聽者至全球,更是難上加難,但侯賽因辦到了。除了天賦異稟,其過人之處還在於得利於良好的「家教」。透過專訪,他侃侃而談自己的音樂學習歷程,並分享自己與眾多國際音樂人合作的心境。

學習歷程與巡演

首先,侯賽因認為,不管學什麼音樂,最重要的是「環境」。從小,他沉浸在韻律和聲音裡,看著父親教學生彈奏音樂、錄製音樂和參加演奏會。三、四歲,他就能辨識曲調,不過耳濡之外,更多的是目染,端看其父如何與學生、音樂家互動,以及大家如何恭維自己的父親,讓他對父親充滿崇拜。

當侯賽因想學打塔布拉鼓時,有趣的是,其父運用反向心理學,沒有馬上直接教他,這讓他更想學。當父親終於答應要教他時,他興奮的拿起樂器,父親卻說,「不,我們先來談談這種打擊樂。」有好長一段時間,父親會坐在他面前,跟他談樂理、古老的音樂大師和當時的偉大音樂家,同時也會教唱一些音律,讓他跟著唱回去。父親的教法奏效,讓他非常享受那樣的學習過程。十二歲不到,他就以學徒之姿跟在父親身邊,一起在演奏會中表演;十九歲時就代理父親,跟錫塔琴大師拉維‧香卡一起彈奏,也從此讓他的音樂生涯拓展至國外。

而今,侯賽因定居於舊金山,但仍持續世界巡演。他坦承一開始還有點難以適應這種長期在外、帶著皮箱下榻各地旅館的巡演方式,不過好處是可以認識新的朋友、看看不同的風光,並與許多很棒的藝人一起彈奏音樂。而一段時間後,建立常軌後,也找到一種較不痛苦的巡演方式。

保持活力的來源

曾有記者看過和聽過侯賽因在卡內基廳的表演,也見過他與紐約及德里學生的互動,覺得他的表演讓人著迷,於是問他是如何多年來始終如一,保持旺盛精力?

對此,侯賽因表示,每次登台與其他未曾合作過的藝人互動,就可以透過別人對自己音樂的觀感發現所忽略的音樂元素,因此,都是一種新的學習經驗,讓人期待。換句話說,音樂路上,他總是抱持學習的精神,讓自己的創作永保新意。

侯賽因所合作和學習的對象多半大有來頭,美國打擊樂手米基‧哈特(Mickey Hart)是其中之一,而哈特也是《行星鼓樂》的製作人。

侯賽因把哈特當成一位重要的導師;透過哈特,他看到一個很棒的節奏和自我表達的世界,進而發展出一個更普世的擊鼓方式。不過,他也坦承,與哈特合作,既讓人興奮,也充滿挑戰,因為哈特絕不接受眼高手低,而「《行星鼓樂》孕育出一種新的概念,那就是成功製作鼓樂專輯完全可行,而展開一場具經濟效益的鼓樂巡演也是可行的」。

客隨主便譜和諧

侯賽因曾於受訪時表示,自己愛聽各個地方的民族音樂,因為這有利於他了解當地的文化。這項喜好讓他與各地藝人交流時無礙,甚至常常從事跨文化的音樂集體創作。

舉例而言,侯賽因曾與美國班鳩琴演奏家貝拉‧佛萊克(Bela Fleck)和貝斯手埃德加‧邁耶(Edgar Meyer)合作,發行了一張很棒的專輯《韻律之旋律》(The Melody of Rhythm),裡頭融合了爵士、藍草和印度音樂,創造出一種前所未聞、很有格調的音樂。

說起這段合作歷程,侯賽因有很多感想。首先,這兩位找上他合作的音樂家跟他一樣,有著相仿的心境,都看到對方的優勢,想從對方身上「掏寶」。由於同質性甚高,他們很快「一家親」,不僅一起創作,還認識彼此的家人,在各自表演時,帶著家人幫對方加油打氣,把音樂以外的生活面向拉進合作關係裡,讓侯賽因覺得很棒。

再來是,三位音樂人在為推廣合作專輯而展開巡演時,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以及其他環節,都可以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讓音樂找到自己的「魂」與特性,最後還可變出另一張專輯。

當然,每次與不同音樂家的合作,都會在音樂中融入各家的文化影響力。對此,侯賽因深感最棒的部分就是學習。他牢記父親的教訓,「別老想成為大師,就當一名好學生吧!」結果,他學到很多新的東西。這讓他拓寬自己的音樂曲目至過去未曾到達的領域。他表示,塔布拉鼓是一種很獨特的樂器,它能接收各種訊息,然後配合當下需要表現自己。

不過,印度鼓大師沒說的是,他善用這種樂器的特性,讓他「客隨主便」,使印度傳統音樂跟上時代腳步,與其他樂器一起發聲,共譜世界和諧的美好樂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