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恰逢學期末,正準備新申請的計畫,其中一項為社群的SWOT分析。我轉換一下教學思惟,若將SWOT的理念運用在孩子對整學期的總結、新年的期許、新學期的願景,應該也可以做成完善的評量。
圖/123RF
文/林彥佑
過年前恰逢學期末,正準備新申請的計畫,其中一項為社群的SWOT分析。我轉換一下教學思惟,若將SWOT的理念運用在孩子對整學期的總結、新年的期許、新學期的願景,應該也可以做成完善的評量。
SWOT是由美國教授(Albert S. Humphrey)所提出的,目前許多業界、機關團體,都以此模式來評估自身的價值、條件與發展方向。S指的是優勢能力,W指的是弱勢能力,O指的是機會點,T指的是威脅點。
因此,在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我試著帶孩子分析自己的學習狀況。例如,有孩子說自己的優點(S)是跑步很快、英文能力不錯、很樂觀、會幫助同學;在弱勢能力(W)的部分,有同學說自己的自律性不夠,所以很難完成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也有人說自己動作很慢、考試常粗心大意、上課很愛話。
無論優點或缺點,都是個人的特質,部分是與生俱來的,部分是後天養成的。無論如何,師長都應該鼓勵孩子了解自我,朝著夢想前進;而這也正是新課綱自主行動中的核心素養──「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O指的是機會點,我會告訴孩子,若能轉化弱勢能力,也許就是成功的契機。例如,如果覺得自己很愛講話,也許可以對著鏡子、錄音機訓練自己的口條,發展和口語表達相關的能力。又或者如果很粗心,也可以在考試前寫下「小心檢查」的字條,時時提醒自己,進而養成習慣,嘗試改變自己。成功的人往往能在危機中看到轉機,希望孩子們也能明瞭這樣的道理。
T指的是威脅點。在我解釋過後,有的孩子說,他的威脅點來自某同學每次都考第一名,自己只能得到第二名;有的孩子說,他的威脅點來自於投稿版面有限,所以被刊登的機率不高。因為感受到威脅,孩子才有前進的動力;而更廣泛的威脅點,不僅是人我相處,還包了社會參與、自然環境、生涯規畫等因素。
常有師長感嘆,現在的孩子不太了解自己,只會一味指責別人,而SWOT的分析,正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己。
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讀到「養、育、教、陪」四個觀念。養,指的是配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孩子成長需要的飲食、營養、照顧、保護等,幫助孩子正常成長發展;育,即培養孩子生活基本能力,包括:好的習慣、態度,時時檢視孩子的自我特質,讓他們感覺受到重視;教,是根據孩子的不同天資、性格,在生活中教導他們為人處世、人際交往、道德、信念、價值觀等正能量;陪,則是陪伴,與孩子建立共生關係,讓他們感受到關愛、支持與認同。
SWOT其實就是讓師長與孩子共同打造一個全人觀點,而這個觀點的確立,是需要我們一再檢視與掌握的。有了這樣的引導之後,孩子對於自己的未來就會有更有明確的目標與藍圖,以終為始。
我也會鼓勵孩子,自己完成一份學習地圖與學習計畫。前者指的是,把學過、經歷過的事物,以組織圖的方式繪製出來,再從中記錄自己的心得與收穫;後者指的是,為自己的未來規畫近程與遠程的目標。這些看似稍有難度的任務,其實都是在為新學期、新的一年預做準備。
期許我們的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獨特性,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