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妮佛
媽媽每次跟我發弟弟的牢騷時,最後總會補上一句:「這個小孩齁,結了婚之後就不一樣了」、「以前都不會這樣啊,不知道是被誰影響了?」聽得出媽媽話裡帶著指桑罵槐的濃濃酸味,「大公無私」的我就會挺「聲」而出:「阿弟一直是個邋遢鬼,從小到大他的房間都是亂七八糟的,不是結婚之後才這樣的好嗎?」、「他出門哪一次不遲到?最會拖拖拉拉就是他了,又不是不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樣牽拖怪罪別人對嗎?」
我不假辭色地提醒媽媽,弟弟的諸多「惡習」早已行之有年,跟結婚與否根本無關,當然也絕對不是像媽媽「意有所指」的,是受到「誰」的影響。雖然媽媽經常會犯下「全天下婆婆都會犯的錯」──將兒子所有的不是都算在媳婦頭上,所幸每次在我提出事實「當頭棒喝」之下,媽媽就會帶著「足歹勢」的語氣說:「還好每次都有你提醒我。」
我常想,媽媽嫁給從大陸隻身來台的爸爸,兩人年齡、思想、背景都差距甚遠,這段不和諧婚姻唯一的好處,應該就是沒有婆家吧!要不然有嚴重公主病的媽媽,絕對會遇上婆媳衝突的嚴峻挑戰。
我跟姐姐們各自面臨了不同的婆媳問題,「三折肱而成良醫」,也堪稱是處理婆媳關係的「老司機」了,所以經常會以二十多年來累積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經驗對媽媽下指導棋,告訴她該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不讓兒子為難、不讓媳婦討厭、不介入孩子家庭事務的好婆婆。
而媽媽的可愛之處,就在於她很能接受我們的「批評指教」,從來不必擔心直言不諱或是以下犯上會激怒她。媽媽曾經說過,因為自己從來就沒有婆家,所以不會當婆婆是理所當然的;還好她的三個女兒都是「身經百戰」的過來人,所以她總要我們適時提醒,這樣她才能修正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犯下的錯誤,朝著好婆婆的方向邁進。
媽媽並不是個「好鬥陣」的人,這麼多年來可以跟弟妹一直維持著融洽和睦的婆媳關係,我想,除了她「虛心受教」且知錯能改,避免走上「惡婆婆」的路數之外,我們這「三姑」將心比心的「諄諄教誨」,也算略有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