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珍琇
文/珍琇
在群芳搖落的季節,緩步坐落在北市鬧區的行道樹間,颯涼秋風安撫倥傯的心,彷彿遠離世間擾攘,頗有「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的清曠爽朗。
在紛至沓來的人群中,不期而遇的街景亮點,令人銘印在腦海中的美麗回憶,道盡忘年之交情感的熱絡與意境領悟的距離之美。
兩尊神韻栩栩如生的雕像,悠然地坐在路旁光滑的石墩上,儀態雍容的垂暮婦人歪著頭,愜意地面朝圓潤豐滿的孩童。我兀立在一丈遠的地方看得出神,似乎聽到了婦人吟吟地話家常,逗得孩童引頸向天笑逐顏開。逸興遄飛的我,不禁也想過去攀談一兩句呢!
教人莞爾一笑的,這在新冠疫情之前就有的裝置藝術,果真超前部署般,符合疾管局指揮中心制定的「保持社交距離」,美中不足的是沒有配戴口罩,可能要被罰鍰喔!
燎原的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相關單位制定「保持社交距離」,讓我省思人我之間的最佳距離。
朱光潛先生《談美》,提到美感與距離的關係,基本上,無論是心理的距離,抑或是視覺上的距離,不即不離、恰到好處即足夠。
日本產經新聞曾經報導一項趣味調查發現,當媳婦的希望在近七十公里(在台灣,差不多是台北到新竹)的距離,與婆家維繫親族關係。他們咸認住在一起因為習慣、價值觀的不一樣,難免會有生活上的摩擦,久久見一次面反而會有「距離的美感」。可見,最美的距離並不是最近的距離,不只婆媳關係如此,人際關係也是如此。
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滋潤生命的甘露,然而,心靈的契合,並不是距離可以分開的。但是所謂「親近生慢侮」、「小人之交甜如蜜」,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來得悠遊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