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賞析】 李紳〈虎不食人〉詩

文/宋滌姬 |2022.02.24
970觀看次
字級

文/宋滌姬

老虎的可怕,人人皆知,可以事先預防,但人情的反覆,卻讓人措手不及。因此〈昔時賢文〉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來提醒大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然而「入山不怕傷人虎」有可能實現嗎?有的,這是唐朝的李紳的重要政績。

提到李紳,首先想到〈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詩道出農民的辛苦與食物的珍貴,必須感恩與珍惜,也表現了詩人對農夫的敬重。李紳任職地方官時,感化猛虎,讓許多民眾得以安居樂業。《新唐書‧李紳傳》:「李紳,字公垂……遷滁、壽二州刺史。霍山多虎,擷茶者病之,治機阱,發民跡射,不能止。紳至,盡去之,虎不為暴。」

李紳在唐文宗太和四年(八三○)春二月,上任壽州刺史。當時霍山多猛虎,嚴重威脅民眾生計與生命安全。為此官府與民間修建了數十個捕虎陷阱,並且每年組團圍獵射虎,卻都沒有什麼效果。李紳得知後,要求除去陷阱及圍獵,以仁心待虎,老虎竟然不再為害人民。民眾入山,不用畏懼被虎所傷害,即使是夜間,也能安全行走。

以仁心馴服猛獸,去除虎暴,是李紳很自得的政績。當時潛行縣鄉村正趙珍夜歸,在途中遇到老虎,被老虎一路跟隨到家門口,而後老虎就平靜的離開了,完全沒有害人之意。李紳聽聞此事,欣慰之餘,寫下〈虎不食人〉詩:



南山白額同馴擾,亦變仁心去殺機。

不競牛甘令買患,免遭狐假妄憑威。

渡河豈適他邦害,據谷終無暴物非。

爾效騶虞護生草,豈徒柔伏在淮淝。



「南山白額」指極為凶猛的老虎,「馴擾」是「馴服柔順」之意。首聯說明猛虎已去除殺機,成為仁虎。頷聯反用「兩虎相爭」及「狐假虎威」的典故,說明霍山的仁虎不會為了奪食而引來禍患,也不用擔心有狐假虎威的情況發生。

頸聯描述霍山的虎並沒有搬遷,還在原來的山谷裡,但已成為不傷民的仁虎了。第五句「虎渡河」原指地方官員施行仁政,猛虎自行渡河離開。在這裡巧用典故,認為虎渡河只是將禍患移到他方,並不是好方法,原地感化猛虎才是較好的處理方式。

第七句的「騶虞」為傳說中的瑞獸,能日行千里,外形似虎,生性仁慈,連青草也不忍踐踏,不食生物,只吃自然死亡的動物或植物,被稱為「義獸」或「仁虎」。相傳「德至鳥獸,澤洞幽冥」的王道達於天下時,騶虞就會現身。

末聯期許老虎不只不傷人,還能像騶虞一般,珍惜愛護所有的動物與植物,成為義獸。而且不只在淮淝一帶地區柔伏,還能將仁心擴散到其他區域。

這首詩表現了民胞物與的胸懷。如果大眾以仁心來效法「騶虞護生草」,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得其所,自得其樂,太平安樂的大同盛世,也就近在眼前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