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谷司馬
刀具的發明象徵著文明的進展,從舊石器時代的敲打,到新石器時代的磨製,讓古人在切割獵物、料理食材上更加得心應手。進入到鐵器時代,金屬刀具的使用更加頻繁,大至軍隊廝殺,小至廚房用品,刀,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用品。
刀具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建立品牌、成為藝品的例子不少,像是我們所熟知的金門砲彈鋼刀,除了它們在廚具的功用外,近年來也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加入而更添許多新的創作與巧思,使刀具的製作更具藝術風格,而今天要介紹的戶撒刀也是如此。
戶撒刀,又稱為阿昌刀,是中國西南民族中阿昌族的特色手工藝品。阿昌族人數不多,二十一世紀初期也不過近四萬人而已。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德宏一帶,而最有名的阿昌族刀具都出產於雲南德宏的隴川縣戶撒鄉,因此阿昌刀也就以戶撒刀而聞名。
由於戶撒刀的鍛造技術精良,種類繁多,舉凡生產用、日常用、狩獵用、械鬥用,都有專門的刀具可以使用。更厲害的是,據說戶撒刀中的長刀不用的時候可以像腰帶一樣圍在腰間,需要時直接抽出,馬上可以恢復成直挺挺的長刀。這就是戶撒刀所享譽「柔可繞指,削鐵如泥」的美名。加上戶撒刀在刀鞘、刀柄加上了許多裝飾巧思,因此可以說拿來放在家裡都是很漂亮的擺飾。
相傳,阿昌族在六百多年前發展出製造戶撒刀的技能,但是這個傳說卻與漢人有關。因為明代時在雲南駐紮了許多的軍隊,後來這些軍隊中專門製作兵器的匠人與阿昌族的女子通了婚後,這些製作刀具的技術才「外流」到阿昌族當中。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流傳,除了「漢族中心思想」的影響外,也有可能是阿昌族希望藉此表達自己與漢人有點血緣關係與技術傳承,這種「攀附」漢人的論述與傳說,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當中是極為普遍的。
不過,打造刀具技術是一回事,將刀具加上美麗的編織與阿昌族元素反倒成為戶撒刀之所以出名的原因。時至今日,戶撒刀已經變成一種創意加值產業,阿昌族甚至還擴張了他們的刀具製作市場,幫景頗族打打景頗刀、幫藏族做做藏刀。無論如何,拿著這些帶有少數民族風情的刀具來削削蘋果,感覺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