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生桃應問孟子,舜為天子時,皋陶為法官,假如舜的父親殺了人,舜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放在今天相對容易些,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信念,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秉持程序正義處理就可以了。但在二千三百年前的中國,可就不那麼簡單了,而且相當棘手。
古人高度崇奉孝道,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都將之視為立身處世之本,其重要性就像天道般不可悖逆,某種程度上還要讓位於法律。
孟子聽了桃應的提問,應聲答道:「執之而已矣。」意思是,抓起來就是了。桃應又問:那麼,舜不阻止嗎?孟子答:舜憑什麼去阻止呢?皋陶那樣做是有依據的。桃應接著又問,那麼,舜該怎麼辦呢?桃應的提問有點刁鑽,顯然是兩難選擇:大義滅親,父親就要坐牢;踐履孝道,則有悖律令。
孟子明知這個問題無解,於是以假想措辭回答:「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舜把放棄天子之位視為丟掉破鞋一般,暗地裡背著父親逃走,傍著海邊住下來,一輩子怡然自得而忘了天下。其實這不過是孟子的想法而已,也符合他在父子、君臣倫理關係上秉持的一貫思想。
孟子與弟子之間的這段精采對話,應該說,問得好,答得妙。當倫理與律令發生矛盾時,孝道與公平如何才能兩全其美?其中蘊含的價值取向發人深省,並為後世留下了「棄如敝履」和「竊負而逃」兩個著名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