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專欄中,聊到數學最常用的加減符號「+」、「-」的由來,這兩個符號現在已經全世界通用了,到哪兒都一樣,但是乘除符號並沒有統一喔!以「乘」來說,世界各地就有以下幾種表示法:
圖/River
文/維尼老師
上次的專欄中,聊到數學最常用的加減符號「+」、「-」的由來,這兩個符號現在已經全世界通用了,到哪兒都一樣,但是乘除符號並沒有統一喔!以「乘」來說,世界各地就有以下幾種表示法:
① A‧B
② A×B
③ AB(省略乘號)
④ A.B(寫在A腳下,叫做「腳點」)
對小學生來說,「×」以外的其他表示法可能都很陌生,但到了國中學習代數時,常使用x、y、z當未知數。而「×」號實在和x長得太像了,為避免誤會,比方x、y相乘,就不使用「×」號,而是寫成「x.y」,或是乾脆省略符號,寫成「xy」。所以,除了第四種的腳點表示法,其他三種其實都很常用。
而除的表示法也不遑多讓:
① A÷B
② A∕B
③ A:B
④ A
B
現在要在電腦上進行計算時,鍵盤上並沒有「÷」號鍵,代替的正是第二種的「∕」號。而第三種「A:B」,在數學中通常是比例的意思,第四種「」則是分數。大家有沒有恍然大悟?以「10÷2」來說,答案是5,而「10:2」的比值也是5,「」當然也是5。所以除法、比例、分數,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是相同的!
其實乘除符號的演變,和加減符號很像,有時用省略法,有時則用符號代表。像數學家曾在印度發現一份古代手稿,裡面有個地方寫成下面這樣,大家可以猜猜看,代表什麼意思呢?
5 32
8 1
它代表。在這裡,「乘」乾脆省略了!
後來,有人用M,有人用in,有人用U等等符號來表示乘,但是都沒流行起來。至於我們現在使用的「×」符號,則是到了很晚才出現。十六世紀時,有的書上類似這樣寫著:
135 246
642 531
這表示「135乘以531」和「642乘以246」兩個算式。後來在一六三一年,英國一位牧師兼數學家奧特雷德,在他的著作中創造了150個數學符號,其中就將「×」正式當作乘法符號,而「×」也是他發明的眾多符號中,少數存留下來,至今仍在使用的!
最後說說「除」。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是怎麼來的呢?一般認為,「÷」這個符號是十七世紀的瑞士數學家雷恩發明的,所以又叫做「雷恩符號」。這個符號一開始也沒有流行開來,直到大數學家牛頓採用後,才慢慢大眾化。所以,現在把除號寫成「÷」,和牛頓有不小的關係喔!
關於雷恩怎樣發明出「÷」的,也有一種傳說。據說,雷恩有次在算數學時,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等分的問題,卻苦於沒有符號可用,於是他用一條短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就誕生現在的「÷」符號了。
看完「+-×÷」符號誕生的故事,是不是有種親切感呢?希望大家以後使用符號進行計算時,能把它們當成朋友一樣看待,數學或許就不會那麼冷冰冰、惹人厭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