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在新冠疫情威脅下如期舉行,各國選手盡顯本領,展現體技訓練成果,追求完美表現。賽場有先進科技設備,生活照護比非疫情期間的賽事更周到嚴謹;但是像奧運這樣全球矚目的運動盛會,就是會惹來非運動因素的紛擾。今年運動員國籍認同成為話題,選手成了不虞之譽、不虞之隙的網評標靶。
兩名出生美國的華裔女選手入籍中國大陸參賽,一人奪冠,獲網路粉絲、媒體追捧,母女家世皆曝光,允為學優體優的人中之鳳。受訪時對正處於緊張對峙的中、美兩強認同問題,也能舉重若輕回答得體,不只獲得代言名品商機,更獲網民點讚,視為中國榮耀。
另一名華裔女選手賽運不如意,首戰撞牆,續戰又跌倒,未滿二十歲的她掩面難過。網路負面嘲諷,未見同理心,還怪她不熟悉華語。陸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聲援她,批評網民發洩情緒,在社交媒體上丟石頭是霸凌。另名美國大學傳播系教授,投書有線電視新聞網,支持這位選手在奧林匹克賽場上抬起頭來;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有背運的時候,她已經為她國家的榮譽艱苦奮鬥了。
英國媒體點名台、港、中六名選手,是冬奧賽場焦點。台灣競速滑冰女選手,因在社交媒體上放了穿著中國隊服裝的照片而成焦點之一;台灣綠媒和網工批評她沒有敵我觀念、欠缺國家意識。賽後接受陸媒訪問時,又說聽到熱情的加油聲,感覺像在主場作戰;台灣網攻更尖苛,叫她別回台用健保了。大陸網民則聲援她好好比賽,別落入政治化圈套;陸媒也譴責台灣網、媒、政客聯手霸凌選手。
幸好台灣官方在事發之初即表示不會懲處,轉達府院都關心與鼓勵選手,提醒注意敏感言行,為事端打圓場。但是仍有立委要求體育署修正《國家代表隊選手參賽處理辦法》,增列損及團隊形象或國家榮譽之不當行為,並訂定懲處及取消選手資格規定。
網路能催生速成英雄,有人明心見性,獲粉絲追捧;有人忠於內心認知,卻遭政、媒、網工圍剿。社群網媒已成現代人放縱情緒的通路,不經查證妄議是非,隨性喜憎,毫無道德律,兼用語尖刻,網訊製造的冤假錯案令人百口莫辯。遇此關頭唯賴賢達者發聲,本寫實等知性,平衡偏頗,降減人云亦云之害。
北京冬奧中韓兩國網民激烈互攻,開幕式中國朝鮮族代表穿韓服表演,被韓網指為文化掠奪;比賽開始,南韓選手犯規,由大陸選手得牌,南韓網民用蟑螂、中國兔崽子醜詆中國大陸渲洩情緒;甚至有大陸留學生在南韓無端被毆打。大陸網民反擊,指賽場獵豹超高速攝像機是「韓見愁」,把南韓選手推人動作拍得一清二楚,主審裁判看兩遍影像才做出判決。
社群網媒眾聲喧嘩放大反華、仇韓情緒,會損害雙方利益。中國大陸駐南韓大使館藉南韓選手奪冠機會,公開表意祝賀,為負面網攻影響降溫。南韓總統在接受通訊社聯訪時說,兩國應深化合作使國民從中獲益,尤其要增進年輕一代彼此理解,拉近友好感情。
回顧近年兩岸社群網媒內容,互貶、互詆聲量遠逾互勉、互助,體壇、藝壇名人,乃至台商、旅陸台胞,都遭冤哉枉也的委屈。寄語兩岸有話語權的眾賢達,借鏡冬奧,適時發聲平衡偏頗,免遭噬臍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