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俄羅斯在烏東邊境部署重兵以來,持續近一年的烏克蘭危機迄無和緩跡象。近期情勢更加詭異多變,究竟俄羅斯會不會出兵,國際間莫不高度關注。
這幾天俄羅斯正與白俄羅斯在烏北邊境舉行聯合軍演,雖然兩國都宣稱軍演結束後就會撤兵,但西方國家卻視為俄國即將入侵烏克蘭的前奏;美國總統拜登更公開說烏克蘭情勢可能很快失控,呼籲美國公民盡快離開烏克蘭。
另一邊廂,法國總統馬克宏親赴莫斯科與普亭會談,德國總理蕭茲也前往華府會見拜登,可見外交層面的努力仍在持續。日來美國媒體不斷報導引述來自美國國防和情報部門的評估,宣稱俄國可能發動全面入侵,坦克將在四十八小時內抵達烏克蘭首都基輔。
許多觀察家都認為,普亭為了阻止北約東擴,在獲得西方保證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之前,絕無可能輕易從烏東邊境撤軍。但北約基於尊重烏克蘭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前提,也不可能白紙黑字同意俄羅斯的要求。惟這是否代表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卻又未必。原因是動武的後果難測,就算美國和北約出兵協助烏克蘭的機率不高,俄羅斯也不能不顧慮屆時西方加大制裁的後果。
在此互不退讓的情勢下,使得烏克蘭危機一時之間難以化解。當中美國的角色最堪玩味。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時,兩人對俄羅斯入侵的可能性明顯存在分歧。拜登警告俄羅斯的入侵風險迫在眉睫,澤倫斯基則說未知俄軍會否行動,但不認為目前的情況比之前嚴峻。稍後澤倫斯基在另一個場合還說,「外國認為這裡會有戰爭,事實並非如此」,促請西方不要製造恐慌。
如果光看美國政府的說法和美國媒體的報導,很多人會以為俄烏開戰已是「大概率事件」,但實情恐未必如此。
對美國來說,維持歐洲與俄羅斯一定的緊張關係,最符合美國的利益。二○○一年普亭剛上任不久,在與美國小布希總統會晤時表示,北約並非俄羅斯的敵對組織,甚至提出俄羅斯也可以加入北約。如果歐洲和俄羅斯和解,歐盟的戰略自主就會形成,而這是美國絕不能容忍的。因為,控制歐洲是美國維護霸權的全球戰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其後美國就利用東歐各國對俄羅斯的恐懼與排斥,加上法﹑德等國想要「和平演變」俄羅斯的企圖,積極推動北約東擴。直到二○一三年烏克蘭爆發顏色革命,親俄政權倒台,讓普亭警覺西方勢力已經逼近家門口,隔年就出兵占領克里米亞,並「導演」了這次的烏克蘭危機。
美國透過壓制俄羅斯,一方面打壓削弱俄羅斯,另一方面將俄羅斯逼到敵對面,給歐洲製造一個靠自身力量難以應對的「安全威脅」,這樣就無法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從美國的大戰略視角看,正是由於歐俄緊張關係的持續存在,冷戰結束後美國繼續主導北約並控制歐洲才有了現實的基礎。
這是美國不斷強調俄烏即將開戰的用意,也是烏克蘭危機持續難解,情勢詭異多變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