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清代台灣人民所食之米,和他們的祖籍福建、廣東一般,人人都吃在來米,以蒸籠炊飯來吃,也喝從蒸籠滴下來的米湯。
到了日治時期,日人嫌惡在來米,乃在台北市郊草山的竹子湖,設立試驗場培植日本風味之米,名曰「蓬萊米」,大量運銷日本,也在台灣島內推銷。
從此,在來米沒落,台灣人民改以蓬萊米為其主食而至今日。蓬萊米與在來米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蓬萊米富有黏著性。且日治以後,台灣人民也模仿日人,以鐵鍋煮飯,因此蒸籠漸漸絕跡,台灣人民食的習慣被日本人徹底改變,不留傳統痕跡了。
或許,今日有些台灣年輕人,從來沒有嘗過以在來米炒飯的美味,而用米製造的糕餅、點心,也是以在來米的味道為佳,再說,蓬萊米並無法製造這些糕點。
日治時期的台灣,南部大平原因為不出產米,因此,嘉南平原人民,大多吃番薯籤或番薯籤飯,很少吃到米飯。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人當局採行米穀配給制度。對於吃番薯的地方也配給白米、糙米,所以南部人才養成吃米飯的習慣。
台灣出產的米,以豐原米和西螺米為最名貴。這些當然也都是日治時所改良的蓬萊米,並不是傳統的在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