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台灣風情】 蒸籠留香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2022.02.14
572觀看次
字級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清代台灣人民所食之米,和他們的祖籍福建、廣東一般,人人都吃在來米,以蒸籠炊飯來吃,也喝從蒸籠滴下來的米湯。

到了日治時期,日人嫌惡在來米,乃在台北市郊草山的竹子湖,設立試驗場培植日本風味之米,名曰「蓬萊米」,大量運銷日本,也在台灣島內推銷。

從此,在來米沒落,台灣人民改以蓬萊米為其主食而至今日。蓬萊米與在來米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蓬萊米富有黏著性。且日治以後,台灣人民也模仿日人,以鐵鍋煮飯,因此蒸籠漸漸絕跡,台灣人民食的習慣被日本人徹底改變,不留傳統痕跡了。

或許,今日有些台灣年輕人,從來沒有嘗過以在來米炒飯的美味,而用米製造的糕餅、點心,也是以在來米的味道為佳,再說,蓬萊米並無法製造這些糕點。

日治時期的台灣,南部大平原因為不出產米,因此,嘉南平原人民,大多吃番薯籤或番薯籤飯,很少吃到米飯。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人當局採行米穀配給制度。對於吃番薯的地方也配給白米、糙米,所以南部人才養成吃米飯的習慣。

台灣出產的米,以豐原米和西螺米為最名貴。這些當然也都是日治時所改良的蓬萊米,並不是傳統的在來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