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勞動市場變化調查》報告,顯示青壯年就業情況日益惡化,失業者所占比率非但長期居高不下,且有繼續攀升之勢。
從失業統計的資料中可得知,失業人口中占比率最高的,就是本來應為勞動力主幹的青壯年人口,但在我國他們卻有很高的比率正處於閒置狀態。
在民國八十五年,二十五歲至四十四歲的失業者占總失業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點五;民國九十年已上升到占百分之五十四點二;如今正式的統計尚未發表,據已有的資料估計,當失業者占總失業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左右時,可以看出情況之嚴重。
這種青壯年人口離開學校之後,因為可以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和經濟上的支援,所以他們也就缺少積極尋找工作的意願,更缺少自力奮鬥開創前途的精神。這樣的青年人並非是我國特有的現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只是在日本、台灣、韓國這一帶地區較多而已。
最早發現社會存在這種現象的英國,稱這些人為「尼特(NEET)族」,用以指稱在義務教育結束之後,既不升學,也不去找工作,更不願意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在美國則稱這些人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本來美國的年輕人自力更生的年齡較早,但近來這種情況也日益增多。
日本近年來的情況惡化最快,有許多調查報告與研究論文發表。年輕人從學校畢業之後,或者根本不去工作,或者雖有工作,卻仍然住在父母家裡,住父母、吃父母,很少有收入,即使賺錢也是自己花用,被稱為「高等寄生貴族」,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不會做家事。
日本厚生勞動省最近公布的《勞動經濟白皮書》,將這「高等寄生貴族」一詞定義為:「從學校畢業之後,不再升學,又缺乏工作意願,更不喜歡做家事,年齡在十五歲以上,三十四歲以下的未婚族群。」
我國出現這種情況的時間雖稍遲於日本,但情況卻較日本擴散迅速。近幾年,大學生念完四年怕畢業,因此紛紛「延畢」,念大五;碩士生兩年的課程,則念了三、四年;博士生更是有氣無力的拖個七、八年。天天喊日子辛苦,人生無聊,可是卻不肯工作。
普通的出現「長不大」的現象,推究其原因固然有許多,但根本上還是由於年輕人懼怕獨立自主,知道離開學校以後,社會大眾會用較為嚴苛的標準看待他們,不再像對待有學生身分的人那樣寵愛他們;更害怕到這個社會去加入「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因此最後的歸宿還是回到家裡,成為「歸巢族」,成為「幼稚期最長的一代」。
近年來,各國有關的研究報告指出,「歸巢族」越來越多,非但顯示世代交替有了日益嚴重的問題,也對國家的整體生產力和競爭力有所影響,更導致許多家庭與社會問題。對於這些年輕人本身的傷害,尤其是巨大深刻到永遠無法彌補。
這是一個與我們全體都有密切關係的問題,政府、學校、家庭、年輕人自身,都要認真省思,承擔責任,強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