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骨骼是人體的堅固礦物質,具有提供力量、保持身體平衡、保護內臟器官等功能。然而,骨骼的健康狀況無法由外表觀測,患者往往直到身體不適,才發覺已出現骨質疏鬆、關節炎問題。
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的資料顯示,全球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2025年將突破500萬人。有鑑於此,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團隊已開發一款超輕薄的無線裝置,可以安裝在骨骼表面,協助醫師長期監測骨骼健康和癒合情況。
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論文共同作者、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骨外科助理教授馬格里斯(David Margolis)表示:「身為外科醫師,這種『骨表面電子設備』(osseo surface electronics)最讓我振奮的是,它能收集並測量骨骼的數據,為患者提供客製化的護理方案,進而加速康復,並且最大幅度讓骨骼的功能恢復。」
另一位共同作者、亞利桑那大學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古特魯夫(Philipp Gutruf)指出,因骨質疏鬆症等疾病導致的脆弱性骨折患者,住院時間比心臟病、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的患者還長。他表示:「檢測肌肉骨骼系統的健康狀況非常重要,這個裝置基本上就像一部裝在骨上的電腦,我們能藉此設計工具,供科學家研究肌肉骨骼系統的運作原理,並利用收集到的資訊提供最適當的治療方案。」
這個新裝置非常輕巧,厚度大約與一張紙一樣,面積大約與一枚硬幣相當。古特魯夫指出,採取如此輕薄的設計,原因是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且動作極為頻繁,因此這個裝置必須夠薄,以避免刺激周圍組織或脫落。
參與這項研究的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伯頓( Alex Burton)則說:「此設備的結構很薄,這表示它可以順應骨骼的曲率,與骨骼緊密貼合。此外,骨表面電子設備也不需使用電池,而是使用一種稱為近場通信(NFC)的技術,提供運作所需電力。」
研究團隊指出,骨骼的外層和皮膚的外層一樣,會不斷脫落、更新,因此不能使用傳統黏合劑把這種裝置黏在骨頭上,以免幾個月後就脫落。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史齊維克(John Szivek)開發出一種黏合劑,成分含有類似骨細胞原子結構的鈣粒子,可以將電子設備牢牢地固定在骨骼表面上。
古特魯夫說:「使用這種黏合劑,會讓骨頭把設備視為自身的一部分,這樣一來,裝置能與骨骼可永久結合,進行長期測量。例如,醫師可將設備黏在骨折的骨頭上,持續監控癒合狀況。這對骨質疏鬆症患者特別有幫助,因為他們經常發生骨折問題。此外,即時掌握骨骼癒合的狀況,也能為臨床治療決策提供重要資訊,例如何時移除夾板或及螺絲釘等固定物,或者是否該調整患者服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