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春節前數度鬆口,將在適當時機升息;市場預期央行的升息時點最可能是六月。可是歐美央行的貨幣政策已有轉向跡象,央行應該更早升息,維持台幣匯價的適度強勢,抑制進口物價,減緩易升難降的通貨膨脹壓力。
通膨星火開始在全球各地肆虐,逼使各國央行已轉變貨幣匯率戰的傳統思惟。以往以出口導向的國家思考的是「匯率貶值戰略」,也就是,以引導本國貨幣貶值的手段,壓低出口產品的報價,提升出口競爭力與在全球貿易的優勢。但近來,許多國家已在思考「匯率升值戰略」,傾向讓本國貨幣升值,以降低進口商品的價格,抑制通膨壓力。
以前仰賴出口的國家需要「匯率貶值救出口」,如今許多國家或經濟體將轉變為「匯率升值救物價」,市場已在關注是否會掀起一場貨幣升值競賽。如最近美國和歐洲央行都十分關注對方的貨幣走向,日前美元匯率走強,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就轉向強硬表示,「美元的任何升值幅度都將受到限制」;意味歐洲央行不會坐視美元強勢令歐元走弱,助長歐洲地區的通膨壓力。
美國聯準會將於三月十七日召開會議,調高利率的可能性極高。而向來經常扮演鴿派的歐洲央行也正準備邁向十年來的首次升息。歐、美一旦相繼提高利率,勢必會帶動其貨幣升值;如果台幣因此走貶,對台灣進口大宗商品和原物料的價格恐將產生另一波推升壓力。
台灣因受到美國財政部每半年公布一次的「各國操縱匯率報告」牽制,去年中央銀行買進美元引導台幣貶值的次數明顯減少,致使台幣匯率在去年已是全球中的強勢貨幣。但儘管如此,在全球原油、煤、天然氣、小麥黃豆玉米大宗商品等原物料價格紛紛大漲的趨勢下,台灣去年全年的「躉售物價」總指數年增率仍高達百分之九點四二,創四十一年來新高。
躉售物價是指大宗物資的批發價格,反映企業的生產成本,其變動通常先於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觀察物價的領先指標。當躉售物價指數走高時,代表企業成本上升,也是通貨膨脹的徵兆之一。
主計總處雖解釋,去年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飆高,主要是上一年的統計基期過低所致;但不可否認,去年十二月的單月躉售物價年增率已高達百分之十二點二五的成長,趨勢惡化的速度,不容忽視。
以今年農曆春節前爆發、迄今尚未疏解的「雞蛋荒」為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進口飼料成本大漲四成,政府又要求蛋價凍漲,導致蛋農乾脆殺雞減產。
台幣匯率去年已經超強世界主要貨幣,但進口商品價格仍然壓不下來。如果美國聯準會和歐洲央行再掀起貨幣升值競賽,相對令台幣走弱,將更難緩解台灣進口物價壓力。如今之計,央行只有盡早升息,一方面維持台幣不致弱勢,一方面也適度讓通膨降溫。
春節前,央行總裁楊金龍數度強調「今年內會在適當時機升息」,可見央行的利率政策方向已經定調。關鍵是,何時才是合適的升息時機?在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似已轉向之際,下月全球市場勢必有一番大波動,台灣央行必須保持隨時因應的彈性,升息腳步宜早不宜遲,若等到六月才升息,恐已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