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萬里緣:吳文津雷頌平合傳》
圖/聯經文化提供
文/王岫
為名人寫傳很多,為兩人寫合傳也有,但夫妻合傳就少見了,《書劍萬里緣:吳文津雷頌平合傳》,是大陸留美博士生王婉迪,為美國華裔圖書館學家吳文津及夫人雷頌平所撰寫的合傳,封面得到吳文津老友余英時教授的題字。
吳文津乃上世紀美國東亞圖書館界之名人,自1951年就受聘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協助美國軍方委託編印之《中國手冊》(China Handbook);後留任中文圖書館成立後的第一位編目員,1956年升任副館長;1961年,中文館和日文館合併後,吳文津被任命為第一任的東亞圖書館館長。1965年,轉任美國更具知名的漢學研究重鎮——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繼裘開明先生之後,擔任第二任的燕京圖書館長,直至1997年退休為止,共計在史丹佛14年,哈佛33年,對推動美國東亞圖書館的發展,促進美國學術界對中國的研究,頗有貢獻。
1950年代之後,美國各知名大學,普遍設置東亞圖書館,其間在合作收藏資料、區域研究的交流上,吳文津也發揮極大影響力,曾在史丹佛及哈佛館長任內,屢次來台,找過陳誠副總統、張群祕書長,也見過胡適、立委及中共黨史專家李天民(李開復的父親),還有蔣彥士、蔣經國、馬英九等,都是為充實其東亞館藏資料為主要目的,書中描述不少國人少知的史料價值。他也從兩岸挖掘不少人才到燕京圖書館服務,如台大第一任圖書館學系主任賴永祥,便是他聘請到燕京圖書館擔任編目部主任,再升任副館長的。
兩河匯聚容納勝景
作者王婉迪為營造更寬闊的華人在美國社會的情況和發展,表達「一個成功的男人,後面必有一個女人的身影」的共伴效果,才將不同環境和出身背景的吳夫人——雷頌平女士的生平,一起融合在書中,添加繽紛的色彩,讓傳記書讀來更為有趣,猶如兩條河流匯聚,容納更多勝景。
小吳文津1歲的雷頌平,1923年出生,是西雅圖僑領世家,其祖父早年移民美國,她雖在廣東台山出生,但2歲即隨母親赴美與父親相聚,旋即因美國經濟大蕭條及排華法案因素,被父親送回家鄉。直到15歲,父親實際接掌西雅圖製麵廠的工作後,全家才又赴美團聚。此家聚昌麵廠生產的麵製品,不僅讓雷家致富,成為西雅圖華人社會的僑領,麵廠也是美國最早使用機器製造華人餐廳的幸運餅乾之廠商,1小時即可製造6000片。雷頌平在西雅圖讀到華盛頓大學生化學系,當了醫院檢驗師。她早期的家族生活過程,可以見證到部分華人移民美國的生活狀況。
至於吳文津,則是出身四川成都的傳統讀書世家,就讀重慶中央大學外文系大二時,因對日抗戰,投筆從戎,報考軍事委員會翻譯官,1945年派赴美國丹佛空軍基地,為飛行員作翻譯工作。抗戰結束後,政府允許他們這些學生留在美國繼續學業,但學費補助因國共內戰而停止,吳文津選擇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讀歷史系,為生活所迫,到處打工,生活艱苦,直到在華大圖書館找到整理中文圖書的兼職工作才穩定下來,而這也啟發了他對圖書館的興趣,大學畢業後,留在華大讀圖書館學碩士,就此展開一生的圖書館事業。
了解華人社區生活
西雅圖的華人圈的活動,促成了兩人認識,並匯聚成一生的良緣,是前半部好看的地方。
1997年退休後的吳文津夫婦,則歸返加州史丹福大學附近,20多來來,是以含飴弄孫,服務華人社區活動為主,此部分也以雷頌平的敘述較多,若要了解美國華人社區生活與50幾年前有何不同,可以閱讀這部分。
巧合的是,吳氏夫婦就居住在撰寫《洪業傳》的陳毓賢家隔壁,其夫婿是美國漢學家艾朗諾(Ronald Egan),王婉迪是他的學生,拜訪老師及師母時,認識吳氏夫婦,於是讓她興起為吳文津和雷頌平寫傳的契機。
這本書寫得平易好讀,能讓台灣讀者了解美國著名大學設置東亞圖書館的作用何在?為何有些台灣或大陸學生會到美國讀東亞研究所?事實上,東亞系所現在偏重當代中國和其周邊的區域整合研究,而非傳統中國古典漢學的研究;現代比古代更瞬息萬變,讀東亞研究並不容易;而這也是吳文津去哈佛燕京圖書館展開改革計畫的原因。
吳氏夫婦皆已近百歲之齡,書中隨著歷史,穿插夫婦不同領域的事業或生活事蹟,也回顧了百年來旅美華人的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