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車教育基金會日前公布一份以〈地球村公民—國際觀問卷〉為題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高中、大學生的國際知識極為貧乏,與全球化、國際化的口號高唱入雲,舉國上下拚英語的熱潮與期待,恰好相反。
根據調查結果,儘管大家都知道培養國際觀、增進國際知識、認識國際友人及精通外國語文的重要,但從實際面來看,台灣高等學校學生的國際認知與交往能力十分低劣,被評定為不及格。從SARS襲擊到禽流感、狂牛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導可以說是無日無之,而不知道WHO是代表什麼單位的竟然高達三分之一以上。
奧林匹克運動會多少年來就是張顯國家力量,提升國際地位的大事,而奧運會在那裡舉行更是舉世關注的焦點。二○○八年是在北京舉行,再下次的二○一二年在那裡舉行,回答不知道或在法國、澳洲舉行的超過一半,能正確說出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變成少數。
像這一類的問題,只是做為一個現代人起碼的基本常識及簡單具體的認知事項,尚有這麼多的人渾然不知;若論及世界情勢、國際關係、思想潮流、人文走向,恐更顯無知。調查結果顯示,會經常注意國際事務的,只有一成五;從不注意的占二成二。會注意國際事務的學生,其動機以增強競爭力的最多,占二成七;其次是和朋友聊天,占二成二;為應付考試需要的,占一成四;表示根本沒興趣了解國際事務的,占一成二。
然而,再問到那些經常關心國際事務學生,主要資訊管道是什麼時,一是電視新聞,二是網際網路、三是報紙雜誌。
至於他們最關心的國際事務,屬於那些類別,依序為:重大事件、影視明星動態、戰爭、體育賽事、趣味新奇事項。
被調查的學生都認為應該要有國際觀,再進一步詢問欲擁有國際觀,應具備那些條件,學生們的答案是:第一要具有外語能力,認為增強英語能力的有七成;其次是要常閱讀國外資訊;再次是了解國際禮儀。
這項調查結果,讓我們明白國內學生的國際觀亟待加強,為能幫助青年學子拓展國際視野,我們期望能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一、加強外語能力:國內學生雖知道外語的重要,但卻不能直接用以吸收國際資訊;英語學習要改進,其他外語也不可忽略。
二、鼓勵翻譯介紹:國際觀的強化,並非全民學英語;像日本主要是依賴質佳量多的翻譯介紹。在這方面可以與全球華語地區合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提供充分資訊:國內的整個環境,偏重國內政治,報紙雜誌很少見到有用的國際資訊,而電視除議論國內政治之外,只是低俗的娛樂節目;台灣是小國,小國的國際資訊至少應占一半。
四、鼓勵國際交流:近年來台灣由於大學擴張與經濟衰退,出國留學的人數已大量減少,又由於國內的學府國際化的程度不足,再加上物價高昂,缺乏對國外學生吸引力,使國內學生的國際接觸面縮小。
五、改變閉鎖心態:國際觀缺乏的真正原因在過分強調自我與本土化,對文化多樣性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有以平等與尊重對待任何人,以開放而謙卑的態度容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才能真正拓展國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