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桅集團是世上最大的貨櫃船運經營者及貨櫃船供應商。圖/Pexels
文/楊慧莉
氣候變遷問題導致全球暖化,零碳排成為共識。此刻亟需各行業領袖洞燭機先,開創新格局。在全球運輸業執牛耳的思納博,不僅正朝綠色「航道」邁進,也樂觀預估未來企業、社會和職場的變化……
築夢踏實
航向創新永續的未來
思納博(Jim Hagemann Snabe, 1965-)來自丹麥;兩歲時隨父母搬至格陵蘭首都努克,住了七年,當時其父在當地擔任直升機駕駛員。後來,他念奧胡斯商業大學(the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鑽研企業運作。畢業後,他進了德國軟體企業「SAP」,開啟自己的職場生涯,一路做到該企業的聯合執行長,後來又被賦予企業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的任務。期間,他曾跳槽到丹麥的IBM。
目前,思納博是西門子公司及丹麥海運巨擘快桅集團(A.P. Møller - Mærsk)的董事長。快桅集團,主要以運輸及能源作為業務核心,是世上最大的貨櫃船運經營者及貨櫃船供應商。此外,他也是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客座教授,並自二○一六年起出任世界經濟論壇理事會成員。由此可知,他在丹麥是重要的企業領導。
生命中的英雄人物
二○一七年,思納博與特羅勒(Mikael Trolle)合著《夢想與細節問題》(Dreams and Details: Reinvent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eadership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從自己的領導經驗出發,提出一種新的領導典範,這種典範結合了領袖的進取、創新、靈感和員工的賦權,植基於思納博的信念,即成功的企業必須重新塑造自己,將獲利與責任和永續行為結合在一起。隔年,他又與特羅勒共同創辦「夢想與細節問題」學院,志在透過提供諮商和教育服務改變領導模式。
既然新式領導是思納博提出的新概念,他個人又是如何在自己的企業落實此理念。有趣的是,他最近透過公益平台分享了他如何帶領全球最大的運輸企業成功轉型,走向永續的未來,剛好可作為其理念的演繹。
思納博以生命中的英雄人物麥克萊恩(Malcolm Purcell McLean)作為開場白。麥克萊恩是美國運輸企業家,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以開發現代船運貨櫃,革新了國際貿易和運輸業。思納博表示,麥克萊恩的發明大幅降低貨運的成本,幅度超過九成,結果增加了兩百倍的全球貿易量,讓成千上百萬人得以脫離貧窮,因為他們手上的物品可以用極低的成本運送到全球市場。
思納博相信,麥克萊恩的發明必起於一個想改變運輸業的偉大夢想,而他也明白,為了讓全球運輸公司的配備改變,以受益於這種新貨櫃,麥克萊恩一定也專注於細節問題。對他而言,麥克萊恩展現了領導風範,他發想了一個讓人們去追尋機會的夢想,但也專注於細節,化不可能為可能。
一圓綠能運輸之夢
麥克萊恩的夢想是以可負擔的狀況改變貨運業。思納博認為,該是貨運業再度轉型的時刻了,「我們亟需讓此行業永續發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有百分之九來自貨物運送。」於是,身為快桅集團董事長,他於二○一八年帶領管理團隊做出了一個承諾,要讓公司在二○五○年前達成碳中和的目標,這是他的夢想。
思納博知道,對某些人而言,二○五○年聽起來還很遙遠,但對運輸公司來說,他們的承諾卻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夢想,因為這代表他們需要在二○三○年前研發零碳排的貨櫃船,然後要再花二十年汰換掉七百五十艘現役船隻。因此,這個夢想真的很大,也很鼓舞人心,只是夢想偉大,築夢當時,他們尚不知從何著手。
接下來,思納博的工作團隊開始專注於細節問題。當時,他們已經十分關注降低運輸的碳排放問題;事實上,從二○○八年起,他們就已將每個貨櫃的碳排放降低四成,前提是他們建造了更大、更有效率的船隻,然後慢慢開,才不會太耗燃料,但也到達極限了,因為總不能為了不碳排讓船運龜速到幾乎都沒在前進吧。
後來,他們想到其他做法,如風帆、電池、液體天然氣,但都有其各種限制,無法讓他們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於是,他們只好尋求其他方法,也明白他們無法獨自完成。結果,集團的主要股東捐贈了四億丹麥克朗(相當於台幣十七億元),幫助他們在哥本哈根建造了一個零碳排全球貨運中心。這個中心將全世界公司和專家齊聚一堂,他們不只來自運輸業,也來自能源、化學和工程業界。
而今,築夢三年不到,思納博就與團隊在「電轉X」(power-to-X)上找到解決之道了。不過,他澄清「電轉X」非新科技,也不是他們的發明,而是結合已知的化學程序,將綠色電力轉化為綠色燃料。這種科技是先將取自太陽能或風力的綠色電力透過電解,轉化成綠色氫氣;接著,再將綠色氫氣透過化學程序轉化成各種類型的綠色燃料。
思納博表示,「電轉X」的好處是它生產了綠色燃料,這種燃料正常溫度時呈液態,可用在內燃機上;如此一來,就不用花二十年汰換七百五十艘船隻,造成大量的廢棄物,而只要在現役船隻上加裝用綠色燃料的內燃機,就能進行船隻的全面翻新,並早日達成零碳排運輸的目標。
永續方案是好生意
此外,「電轉X」也能解決再生能源系統最大的問題:儲存問題,即當風力和太陽能過多時,就可把未使用的電力轉化為液態綠色燃料,用在許多不同的產業。思納博認為這是最棒的部分。
這麼好的解決之道,卻有個挑戰,那就是費用問題。對此,思納博表示,綠色燃料以目前的技術生產,確實比船用燃料貴個兩三倍,但就算如此,也不該當作一場精采表演,看看就算了,何況這種多出的燃料費也只是讓一雙從亞洲運到美國或歐洲的球鞋多貴個五分美元。因此,「能否負擔不能當作不採取必要決定和投資的藉口」。
後來,思納博與團隊將焦點放在真正的「規模」問題,而非價格,就開始迎刃而解了。他從公司七百五十艘船隻需要多少綠色電力開始盤算,最後歸結出他們需要加裝大規模的太陽能、風力、氫氣生產和綠色燃料生產設備,估計總投資額約兩萬億美元,這筆龐大的金額相當於四年在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資本支出。
思納博預估未來十年,綠色燃料的需求將高過供應,而較高的需求和供應量通常代表選擇投入其中的人擁有很棒的商業機會。這也印證了他對今日世界的一個重要假設:投資於永續性的解決方案將成為一筆好生意。
今年七月,快桅集團訂購了第一艘使用綠色燃料的船隻,預計兩年後的二○二三年完成配送,而才兩個月後他們又訂購了另外八艘,並做了他們第一筆的綠色燃料投資,讓一個三年前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如今成真,比原訂計畫快上了七年。
這一路走來,思納博的結論是:我們如今有了可用來創造永續未來的科技,接下來是需要各界領袖登高一呼,集結眾力,讓大家針對一些關鍵的細部問題進行合作,更快速航向可以永續的未來。
高瞻遠矚
企業與社會將有變革
除了掌握航運未來趨勢,思納博在世界經濟論壇的職務,也讓他對當今主要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有深刻的認知。他表示,過去三年,有機會跟一些深具啟發性的人共事,一起想像科技將如何改變所有行業,也了解到即將面臨的政治性挑戰細節;最重要的是,他領悟到我們現在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就是我們大部分的基本假設都將受到挑戰,其結果是企業和社會將發生根本改變。
企業界未來贏家
思納博表示,首先是數位化時代挑戰了「產品是最有價值」的假設,而將大家的重心轉移到服務和平台,如交通網路公司「Uber」和住宿出租公司「Airbnb」已證明,如果你有正確的平台,即便不賣產品,也可以很有價值;能源產業是另一個例子,再生能源讓人人多少都可免費取得;製造業方面,過去公司都仰賴在低成本地點設廠以大量生產,而今客製化的走勢已打破這種假設,同時也朝向循環式經濟概念發展,資源不再消耗掉,而是可重複使用,讓未來能夠永續。
思納博相信,我們現在可能有個更大的機會創造一個比今日更好的社會,可以重塑整個價值鏈,朝更好、更個人、更永續的方向進展,其挑戰就在於「改變」本身,包括我們做事情的方式,也都會跟以前不同。他認為,這也將挑戰我們現有的工作,並創造新的工作,且有必要學習新技能;「相信贏家將是同時在實體和數位世界暢通無阻的公司」。
事實上,思納博目前在經濟論壇理事會角色上所做的許多工作,便是協助加速實體公司的數位發展,包括他自己所屬的「西門子」和「快桅」。
未來職場新倫理
至於未來職場又是一番如何光景?
思納博提出其樂觀看法: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般的教育,擺脫花二十五年學習就可做四十年的認知,未來需要不斷再培訓;公司要擔起主要責任,因為教育體制沒有這方面的設計,公司要讓員工學習新技能,而非隨便開除人,另外僱用他人。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機器人搶飯碗,思納博則認為,機器人最多就是扮演輔助人類的功能角色,「我們接著可以卸下重複性的工作,有更多時間從事人性而有創意的工作。」
他相信,如果我們與時俱進,做好改變,就會有個很棒的機會面對更好的未來;而期間所需,就是各界領袖建構一個偉大夢想,讓人人都有興趣一起追逐,同時也需善用手邊的重要技能處理細節問題,接著將人們的潛力都一起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