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44 流行病學家 范克爾霍夫:終結疫情 人人有責

楊慧莉 |2022.01.01
2554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已影響全球人的生活超過兩年。今天是元旦,新年新希望,相信大家都期許能早日走出疫情陰霾,回歸正常生活。但,今年我們真能走出嗎?聽聽世衛新冠應對小組技術負責人范克爾霍夫怎麼說?

世衛 嬌點
站在防疫最前線


瑪麗亞‧范克爾霍夫(Maria Van Kerkhove, 1977-)是美國專門研究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家,現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衛生緊急計畫小組。在這次新冠病毒延燒全球之際,她擔任WHO新冠病毒應對小組的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新興疾病與人畜共通傳染病部門主任。當疫情讓全球人的健康備受威脅時,范克爾霍夫身上的重任也非同小可。

疫情難防卻可緩

一個多月前,新變異株「Omicron」的出現,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再次讓世人繃緊神經。對此,范克爾霍夫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很多人以為疫情結束了,但很不幸的是,還差得遠」。

新冠疫情自二○一九年十二月底開始爆發以來,大半全球人都曾歷經行動受限的不自由。如果兩年的疫情讓大家悶得發慌,那麼作為最前線防疫人員的范克爾霍夫又是如何度過這些日子?

「很緊張!」她坦言,不過稍加思索後則表示,「一方面覺得這兩年好漫長啊,另一方面又彷彿瞬間。」對她而言,疫情能否結束,不是問題,而是何時結束。

回顧過去兩年的防疫期,范克爾霍夫覺得最讓她扼腕的部分是,疫情大可不必演變至此。她表示,「會一直有病原體冒出來,新病毒的威脅總是如影隨形,讓人有被感染的風險,要預防各種流行病,不太可能,但我們可以處於一個更好的情勢,降低將流行病從動物傳給人類及擴散的機會。」

防疫吃力不討好

不過,誠如大家所見,新冠疫情的發展在許多地方都有些失控了。她很感謝WHO的所有同事,他們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只在日內瓦總部,也在六大區域和一百五十二個國家辦公室。她覺得這些人都很了不起,特別是基層工作者,他們這兩年來每天所操持的工作可能比她還艱難。

然而,范克爾霍夫也深感每個人都有其角色扮演,而她的工作讓她過去兩年來,有時不知所措,有時又心煩意亂,但每天起床後仍深受周遭人的啟發,覺得自己有個舞台就該好好發揮,並視站在防疫最前線為一項殊榮。她的家人也給予全力支持。

疫情開始時,范克爾霍夫的夫婿就承諾要把他們的兩個稚子顧好,讓她能善盡職責,全力防疫,無後顧之憂。她與工作團隊常常夜以繼日,工作超時,但有家人的體諒、支持和鼓勵,讓她義無反顧。

儘管工作邁力,范克爾霍夫和團隊仍遭流言蜚語所傷。她表示,身為科學家,她過去從未遭人惡意中傷,一旦遇到,讓她難以招架。她個人跟WHO都曾遭負面指控,這讓她很難理解,因為她的工作是要幫助人、救人,他們身為防疫總幹事的工作就是保持大家的安全,並無其他的考量,這也是他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她的這份工作吃力不討好,很辛苦,但也不得不如此。

此外,他們也得為變異株命名,而命名也大有學問,其中有許多眉角。目前的變異株都以希臘字母命名,萬一字母用完,范克爾霍夫表示,他們考慮用星座命名,但目前已遭到一些阻力。如果照計畫進行,他們會選擇不知名的星座,免得有些大家喜歡抬眼看的美麗星星被汙名化。

年節團圓保平安

面對新冠病毒一個個變種出現,范克爾霍夫和工作團隊總需掌握第一手資料。上月初受訪時,她提出對新變異株「Omicron」的看法:就現況而言,許多感染者症狀較輕微,但要說「只是輕微」是很危險的,若它比「Delta」更具傳染力,就會有更多人染疫,也代表有更多人要住院,甚至染疫死亡;「Omicron」的相關研究裡,部分顯示它會削弱疫苗保護力,因而無法預防重症和死亡,但這不代表疫苗沒有作用。

疫情期間,有諸多不便,其中之一該是逢年過節家人該如何團聚的問題。對此,范克爾霍夫的建議是,當然是小心為是,而該如何做,也要考量諸多情況,如團聚的地點、有無施打疫苗、所從事的活動在戶內還是戶外等等,還有需要確認聚會之地通風良好。對她個人而言,她也會選擇跟家人團聚,只是她和家人跟許多家庭一樣,會有很多的討論,目的就是確保一切安全,「我們都有選擇,有選擇就有後果,重點就是別讓病毒有猖獗的機會。」



專家預測
疫情何時才結束


作為防疫最前線的專家,范克爾霍夫自然是比誰都更能掌握新冠的發展。因此,她對新變異株「Omicron」的看法,以及如何看待疫情在今年的情勢發展,就備顯重要了。

全球施打才安全

首先,她認為「Omicron」並非特殊突變,完全可以預測,但其潛在的傳播力更強,且具「免疫逃脫」的特性,以致會降低疫苗和先前感染後的保護力。不過,她預期今年染疫住院和死亡的情況將大幅降低,因為染疫者有事先接種疫苗;同時,病毒會因防疫工作做得不夠徹底而演變。

此外,她特別澄清,防疫不力,並非指「沒封城」,而是未遵守社交距離、戴口罩、改善通風等所有有助防疫的措施,而「各國在未來十周內的行動將影響『Omicron』的變化」。

范克爾霍夫堅信全球終將走出新冠疫情的控制,但前提是努力做好準備,嚴陣以待。她認為一定會有下一波疫情,大家所能做的就是防患於未然,而「每個人不管在哪兒都可以盡一分力量,以確保下一波疫情再起時有更好的應變能力」。

「Omicron」的出現,讓大家擔心起疫苗的保護力,但范克爾霍夫認為現有的疫苗在防重症和死亡上極具效力,而且有這麼多疫苗可用真的令人驚喜。WHO希望大家都能接種疫苗,最重要的是每個單一國家裡的危險族群都接種了,而非讓已有保護力的人接種更多的疫苗。

她表示,疫情是全球問題,在解決上也需具全球性;不能只保護單一國家、單一族群,而讓其他人受苦;WHO目前正努力確保疫苗平等,並為此與全球夥伴戮力以赴。

過去經驗很重要

當新冠病毒一個個突變,不斷產生新的變種,讓人不免擔心這樣的事是否會沒完沒了。對此憂慮,范克爾霍夫的回應是「這就是病毒的特性,病毒只要不斷傳播就愈有機會突變」。比方說,「Delta」就不斷演變,在范克爾霍夫與團隊的追蹤下已至少蛻變出三十種亞型,其中一種還發展出增強傳播力的特性。

對專家們而言,病毒冒出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已傳播出去;防範之道絕不是完全開放或全部封鎖這種無稽之談,而是社交距離、戴口罩,以及保持居家、職場、學校環境通風等基本防疫問題。

專家掛保證,疫情一定會結束,但問題只是何時,這就要看何時大家要一起做好防疫工作,以及各國領袖的帶領。她質疑,就現況來說,大家明明知道要避免群聚,但為何現在不把這件事做好?

此外,從觀察各國如何對抗新冠病毒的表現中,范克爾霍夫悟出政府領導及過去經驗的重要性。她發現那些過去曾對付過 SARS、MERS、禽流感、伊波拉等病毒的國家表現得最好,它們在疫情爆發時便積極以對,投資於防疫軟體和硬體設施,並進行相關修法,讓政府可以據以做出對人民最有利的行動。這些國家主要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和非洲;它們未必有完善的系統,但都有策略性且聰明的運用現有能力,度過危機。相較之下,許多過去沒有經驗的國家就太大意了;它們自覺有強大的醫療系統,應該足以應付,結果因不知「它會很快人傳人,可以從無症狀到重症和死亡」,醫療系統很快就癱瘓了。因此,有過其他疫情的經驗就成為救命符。

促簽署疫情合約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全球傷亡慘重,讓人不禁要問怎麼會這樣,以及「本來應該可以怎麼做?」范克爾霍夫表示自己也曾掙扎於此問題,但她現在的想法是怎麼善用自己所在的平台、自己的角色,與團隊一起努力,讓今天的防疫工作做得比昨天更好。

誠如其所言,疫情是全球性的問題,每個人都身處其中。因此,除了WHO這樣的全球性衛生組織,范克爾霍夫也期許個人、組織、政府肩負起自己的責任,特別是政府部分,「我們需要所有政府拿出行動,處於更好的準備態勢」。她認為政府應該趁這個機會建構更多必要的公衛設施,確保人民能取得診斷、療法、疫苗等救命工具,以因應未來更多的公衛危機。

此外,她也樂見WHO針對新冠疫情研擬出「疫情協定」(pandemic treaty),讓全球對付疫情的準備工作不只是口說無憑,而是所有國家都必須遵守的規定。

籲人人做好二事

至於作為個人的公民部分,又該如何負起責任?

范克爾霍夫鼓勵人人都能督促自己的政府遵守疫苗平等原則。她表示,現在的疫苗安全又有效,研發過程透過許多合作及多年的研究工作,它可對付「Delta」變異株;這樣的好東西如果到不了人民手裡,以致民眾染疫而冤死,誰要負責任?

在疫情真正過去之前,她要求大家保持高度警戒,「因為你日日所行不是讓疫情接近尾聲,就是延長它」。

因此,范克爾霍夫呼籲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是要求政府拿出一些具體行動,或是確保自身安全,「就算你自認所在之區沒事了,但你仍有責任確保自己和家人真的安全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