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熱門轉寄轉貼的〈七個令人顫慄的巨大洞穴〉(有人特別註明是人造洞穴),照片看起來的確震撼。但這七個洞穴中,貝里斯的藍色大洞是冰河時期遺留的天然美景,瓜地馬拉大洞是坍塌造成(印尼也有),加州光榮洞是輸水幹道入口,台灣有更精彩的,這些都將另文介紹。本文將專談四個礦場挖出來的礦穴,它們確實鬼斧神工,而且非刻意為之,「自然」天成,堪稱「地景藝術」傑作。
米爾鑽石礦場
米爾鑽石礦場(Mir Diamond Mine),位於西伯利亞東北部的薩哈共和國(Sakha Republic,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Mirna城,在北極圈邊緣,是世界最深的露天鑽石礦,1957年開挖,平均年產鑽石200萬克拉,佔全球產量21%。
米爾鑽石礦場已經挖空,2004年4月關閉。留下深525公尺、直徑1250公尺的巨洞,遠遠望去像個大漩渦。開車從洞底沿螺旋道路上到地面,要將近兩小時。因為此洞太大,上空形成氣流旋渦,直升機和小型飛機都會被吸進去,所以禁止航空器飛越。
在《10 Daily Things》網站有篇〈世界最大的洞穴〉(The world’s biggest hole),談到米爾鑽石礦場,作者反諷寫道:「有人認為世界最大的不是這個洞穴,美國猶他州的肯尼寇銅礦場(Kennecott copper mine)以及美國總統更大。」
美國總統怎麼跟洞穴(hole)相比?作者繼續說:「不過,肯尼寇銅礦場比較像峽谷,而美國總統比較像一個a**hole!」一句英文髒話。
還好作者沒寫是哪位總統,在民主自由的美國,這不算是侮辱國家元首吧!就算布希自願對號入座,相信他不會說:「我不會叫FBI幹掉他。」
言歸正傳,為何肯尼寇銅礦場比較像峽谷?
肯尼寇銅礦場
肯尼寇銅礦場(kennecott)位於美國鹽湖城,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礦場,1906 年開挖,百年挖出來的岩石和礦多達60億噸,不但整座山被挖平,甚至掘出6437公尺深、3218公尺寬的洞穴,比米爾鑽石礦場深12倍、寬2.5倍,因它位於賓漢峽谷(Bingham canyon),難怪前述部落客認為它這麼大,根本就是個峽谷。
這裡的銅產量占全美三分之一,自1906 年以來,共生產170萬噸的銅。也生產了230萬盎司的金、190萬盎司的銀,以及每年百萬噸的硫酸。
肯尼寇礦場遠看像巨大的旋轉樓梯,直通地底。如果米爾鑽石礦場開車從洞底到地面要將近兩小時,肯尼寇礦場需多久?乘12倍吧。
在肯尼寇礦場的官網(http://www.kennecott.com/)可以看到797B型採礦車(Mining Truck),這是世界最大的卡車,長13.4 公尺、高6.7 公尺,重220公噸;一般轎車長約4至5公尺,重1.5至2公噸,停在旁邊簡直像玩具。超大輪胎看似堅固,但每趟載運300 公噸,平均壽命九個月,嚴重缺貨。
金伯利鑽石礦場
金伯利(Kimberley)鑽石礦場,位於南非開普敦,是世界鑽石之都。1867年,一個荷蘭人後裔的布林人孩子在金伯利玩耍時,撿到一塊晶瑩石子。農場主人見了想買,孩子的母親不識貨,說拿去吧,不用錢。結果,證實這是南非發現的第一顆鑽石。1884和1886年,在德蘭士瓦境內,又發現了世界蘊藏量最豐富的金礦。英國人和布林人為鑽石、金礦打了2年7個月的戰爭。最後,布林人戰敗。
「血腥鑽石」至今惡名猶存,電影「血鑽石」只描寫了一部份實情。
金伯利最出名的除了鑽石,還有「金伯利巨洞」。金伯利巨洞開挖於1870年,深1097公尺,入口直徑500公尺,佔地17公頃。這樣一個大洞,是挖出2200多萬噸土石而形成。直到1914年關閉,共生產3噸鑽石,是世界最大的鑽石礦穴,目前已成為旅遊者參觀的景點。
戴維克鑽石礦場
戴維克礦場(diavik mine:http://www.diavik.ca/)在加拿大東北,面積20平方公里的島嶼上,位於北極圈以北220公里。因為冰雪封閉,每年只有2至4月道路可通行,器材與糧食補給、探親都得利用這兩個月時間。網路轉寄文章提到:「甚至有自己的機場跑道,可容納一架波音737。」好像他們很奢侈,其實,每年冰凍10個月,飛機是必要的交通工具,譬如有人急病、受傷需送醫。
此處屬於45億年前的前寒武紀岩石,這個古老的岩石是世界最悠久的,形成許多北方的礦產財富,只要你耐得住酷寒去探勘,也許還會發現新的鑽石礦脈。
戴維克礦場1992年3月開始探勘,鑽石儲量為9020萬克拉,2003年1月生產,估計每年生產高峰約1 0萬克拉,結果當年5月就生產了第一個300萬克拉,令人振奮。礦井壽命估計為16-22年。
戴維克公司認為,北極光是個神秘、神奇的現象,始終鼓舞人民,敬畏它。該公司以北極光為標識,象徵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自然現象:北方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