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消失的台鐵中和支線

文/王文隆 |2021.12.15
2425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搭過台鐵的朋友都知道,現在台灣有著一條環島路網,在竹南至彰化間,還分了山線和海線兩路。海線是縱貫鐵路原有的主線,走大甲、清水、沙鹿的平地;山線是後來增設的,翻過銅鑼、三義一帶的丘陵地,直奔台中盆地,走的是人口相較於海線稠密的台中市區。然而,除了環島路網之外,還有一些與環島路網連接的支線鐵路,像是深澳線、平溪線、內灣線、六家線、集集線、沙崙線、阿里山線等,除了疏運人員與物資之外,多半也帶有觀光旅遊的價值。然而,有些支線鐵路已經廢止,較為大家熟知的,大概要屬淡水線、新店線、東勢線與東港線。但你知道嗎?以前中和也有一條支線鐵路。

這條支線鐵路的誕生,與鐵路新店線有關。海山與文山地區一直都是產煤要地,為了便利疏運煤產,日治時期大正十年(一九二一),民間開通了平溪線和新店線,大大增進了煤運效能。

幾經轉折,原本民營的鐵路收為國有,由台鐵負責運營,在貨運之外,兼營客運。然而,隨著公路建設的完善,公路客運與私家轎車愈顯普及,也影響了途經市區的新店線營收,在不斷虧損之下,只好於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停止營運,其路基成了今日台北市汀洲路、羅斯福路五段與六段、新店區北新路。

新店線的停運,使得煤產輸送少了一個便捷和便宜的渠道,為了彌補運能,載運每年二‧八萬噸的煤產,乃於新店線停駛之前,自板橋火車站沿著日治時代曾經鋪設過的輕便軌道路基,新闢鐵路,展至南勢角,名為中和支線,全長六‧二公里,設立三等火車站中和站,作為鄰近地區運輸煤產的選擇。

這一條僅用於貨運的鐵路,輸出以煤炭為主,輸入以水泥為要,由於沒有常辦客運,知名度不高,每年僅有廟會期間,才會兼辦客運,但時間都不長。爾後中和站在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降等為簡易站,由板橋站代管。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台北市周圍成為許多中小型工廠聚集地,不僅吸納了許多中南部北上的就業人口,伴同住居需求不斷擴張,原本滿是田園的中永和地區,也逐漸修築道路,蓋起了屋宇,成為許多北上「打拚」者的新故鄉,遍布著紡織、代工、機械等大小行業,也帶動了餐飲、服務行業的興起。

勞力密集且相對危險的煤礦業,歷經一九八○年代爆發的幾場大規模礦災的負面影響,漸趨沒落,不僅原本鋪設用來疏運煤產的中和支線營利漸差,也因為鐵路線運作阻斷了交通動線、影響住民安寧。在民意的壓力下,中和支線於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停駛,軌道拆除後改為一般公路,名為板新路與板南路,是板橋來往南勢角的捷徑。

大台北地區人口不斷膨脹,道路交通容量有限,為了解決上下班尖峰時間的壅堵,開始捷運路網的規畫。其中,中和線由古亭南轉,經永和到南勢角,其終點南勢角站,即是利用中和支線拆除後遺留下來的中和站修築。環狀線經過板橋站後,沿著板新路轉往中和區中正路,也利用了部分中和支線的路線,和中和線於景平站交接。

中和支線雖然功成身退,但遺留下來的軌跡,由後來的捷運中和線與環狀線承續,現在成為中永和地區重要的交通動脈,每日疏運著人們出門往來。軌道的變革,使得中和支線更是淡忘在人們的記憶裡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