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綜合結語
在上周的文章中,談到《闍尼沙經》內容的最後部分,特別是大梵天王化身的梵天童子對三十三天以及四天王諸天人開示佛法,最後講述如來最上正覺所開出三條修道的路徑,分別對治眾生的貪欲、瞋恚與愚冥無智。如此,當梵天童子在忉利天上現身說法的時候,毘沙門天也在場聆聽,之後他回到自己的天宮,再將自己於忉利天所聽聞的正法以及所目睹的場景,轉而為其眷屬們宣說,而做為毘沙門天王太子的闍尼沙,就是聽聞到自己的父王所轉述梵天童子開示的正法,銘記在心,於是藉由佛陀在樹林中靜坐思惟的機緣,現身在佛前報告大梵天王化身梵天童子在忉利天界說法的情況。
最後,我對《闍尼沙經》的整個內容以及其與「念佛修行」的關連性,做一個綜合的結語。經文的開頭是阿難尊者在靜室裡禪坐思惟,心中生起一個疑惑,就是有佛弟子在各地命終,佛陀都會為他們授記,並且說明他們往生後的去處,而唯獨摩竭陀國人命終時,卻沒有得到佛陀的授記。於是,阿難來到世尊的面前,特地為那些人向佛陀請願,請世尊能為他們授記。隨後,世尊著衣持鉢,到那伽城中乞食之後,走進一片樹林,在一樹下禪坐,思惟摩竭陀國人命終後轉生的地方。就在這時,有一鬼神現身在佛陀不遠之處,自呼名字,對世尊說道:「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
接著,闍尼沙與佛陀展開了一番對話,首先說明自己的前世是頻毘娑羅王,也是修習如來正法的優婆塞,因為專心一意念佛而命終,而得轉生為毘沙門天王(北方的多聞天)的太子。
接下來,闍尼沙對佛陀稟報了大梵天王化身為梵天童子在天界講說佛法的種種情況,並且為佛弟子以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記莂命終之後的去處。此外,梵天童子還講述如來之善能分別解說四念處、七定具、四神足等法門,同時對諸天解說自己因為修持四神足之故,得以變化三十三身云云。
之後,佛陀為阿難尊者講述他與闍尼沙對話的內容,包括梵天童子(大梵天王化身)在忉利天界對諸天人講說佛法的種種情況,等於是一方面回答了阿難尊者之前的疑惑,另一方面也回應了阿難尊者的請願。
以上是《闍尼沙經》的內容大要,一般而言只是一些敘事情節,好像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所開示的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法門,沒有新的義理解說;其實在敘事情節的背後,蘊含著重大訊息與深層義理,就是「念佛修行」與「生命永續經營」之間的內在關連性。
這當中蘊含了三層意義:(1)從「生命的永續」到「修行的永續」、(2)以「念佛修行」法門貫通「永續的生命」與實踐「永續的修行」、(3)「念佛生天」的修行意義。
上述這幾層意義就是透過阿難尊者於靜室裡禪坐,在心中升起的「問題意識」而顯示出來,亦即令阿難尊者疑惑的是,佛陀曾經為十六大國命終的人授記,還說明他們往生後的去處,為何唯獨摩竭陀國人命終時未得到佛陀的授記?同時,阿難也想要知道頻毘娑羅王在命終之後的往生處所是何方?所以阿難尊者一方面祈請佛陀解惑,另一方面也為摩竭陀國人請願佛陀為他們授記。
然而很巧妙地,這些問題的解答者,正是頻毘娑羅王命終後轉生天界的闍尼沙,透過闍尼沙與佛陀的對話,解答的方式並非直接說理,而是透過敘事的情節而顯露。我們讀誦這一部《闍尼沙經》,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敘事情節,而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深層意涵:其一、因為「生命是永續的」,所以我們的修行也是永續的,也必須是永續的。其二、「念佛修行」法門可以突破「分段生死」的障礙與限制,讓我們的修行功夫不會因為一期生命的謝幕而中斷或退轉,換言之,「念佛修行」可以貫通「永續的生命」,以及實踐「永續的修行」。其三、要了解「念佛生天」的修行意義,我們在生時一心繫念佛陀的功德、智慧、相好莊嚴、解脫、慈悲行願等等,乃至臨命終時,仍然一心念佛,臨命之後,不論是上生天界,或是轉生善道,仍然可以親近三寶、聽聞佛法,在佛道上具體實踐修行的永續,一直到成就圓滿菩提。
本文乃是就印度佛教於佛陀時代所固有的「念佛」及「念佛法門」,為大家做一綜合的解說,至於後世大乘佛教的「念佛法門」,會另外再專文討論。(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