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伴侶: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
圖/橡實文化提供
文/麗莎.馮特思
眼看著你所愛的朋友、家人、客戶或病人在高壓型控制的伴侶或前伴侶手中備受凌虐而受苦,實在令人感覺無比沉重。你或許很想不顧一切去解救受害者。你也可能備感無助受挫,而只能轉身離去。也或許你忍不住為受害者的處境而憤憤不平、怒不可抑或於心不忍而痛苦落淚。在受害者成功逃離之前,我們必須理解,長期的凌虐與掌控是如此根深柢固,因而也需要長久的協助與陪伴,才能帶來轉機。
提供協助的有效重點
長期以來,受害者的自尊早已被各種凌虐與孤立踐踏得支離破碎。她所置身的風險,恐怕比你所能想像的還要危機四伏。她的對話、行動與電子傳輸的對外溝通,可能都被施虐者監控、一手掌握。所以,你不能隨意「讓她」脫離關係、享有自由,除非她已經預備好。你的好意援助,如果欠缺嚴密與周全的考量,恐怕將置她於更險峻的危機中。不過,以下重點或許可以提供有用的建議:
★ 讓她知道你對她的關懷,不帶任何批判與責難。等過了一段時日,你和她建立了更親近的關係之後,而你也確認了你們之間的對話沒有被監控,然後,再如實告知對方你真正的關切。
★ 詢問對方,你可以為她做什麼? 你可以提供援助,而非完全承擔或接管過來。問她,你可以如何幫助她,她的生活才能更輕鬆自在,扶持她、給她力量走下去。不要許下一些超乎你能力範圍之外的承諾。
★ 避免告訴或指點她該如何做。別忘了,她比任何人都還要了解自己的處境,也比任何人都還要曉得如何確保自己的安危。
★ 專心聆聽她想告訴你的內容,克制自己不要對她拋出太多問題。畢竟,她所經歷的某些過程可能令她羞於啟齒。她可能需要在好多年以後,才能預備好與別人談論這段關係中最令她痛心疾首的部分。
★ 讓她在不被批判的前提下,毫不設防地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她可能還深愛她的伴侶或前任伴侶,也相信對方還愛自己。她可能對他戀戀不捨。她也可能對他百般依賴,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若離開他恐怕活不下去。她擔心他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如何,是否無恙?請你向她確保,這些感受再正常不過,別急,再一些時日,這些問題都會找到出路,迎刃而解。
給家人朋友的忠告
面對所愛之人深陷高壓型控制的關係中,朋友與家人的幫忙,舉足輕重。就社交關係而言,你的身分使你立於最佳位置,可以理所當然地與受害者保持聯繫,幫助她不卑不亢地面對自己。當你陪在她身邊時,你可以隨時提醒她,讓她知道在這段親密關係之外,她是個尊貴的個體。你要幫助她形塑與謹記她自己的意見與看待事情的角度。你與她的緊密連結,使她覺得自己被珍視,也降低她孤軍奮戰的孤單感。當你對她心懷敬意時,你其實也在幫助她重新做自己。透過這段重尋價值與能力的過程,你也同時抗拒與抵制那些從施虐者傳給她的負面資訊。
雖然你與受害者的友誼很重要,但你可能要克制自己,不要提供太多建言。一般而言,受理高壓型控制與凌虐關係的律師,每一天都會為受害者提供最合宜的安全計畫。譬如,很多人告訴他們的朋友要申請保護令。但對一些受害者而言,取得保護令是更高風險的行動,可能引致更劇烈的暴力。
鼓勵你所愛的人透過婦女中心或家暴防治中心尋求專業支援。如果她願意的話,第一次諮商面談時,你可以陪她前往,但要讓她單獨與律師談話。如果她看起來焦慮或憂鬱,那麼,她可能需要尋找了解掌控型關係的輔導員或心理諮商師。如果她擔心受怕,那她可能需要報警處理,但這些選擇一定要讓她自行決定。
如果她有孩子,她可能會對分手後如何單獨撫養孩子而憂心忡忡。你若能給予她具體的支持與幫忙——譬如,提供住宿、幫她照顧孩子或借錢給她——請讓她知道。如果你能把她的孩子接到家裡住一段時日,也讓她知道,使她減少一些後顧之憂。容我再強調,請量力而為,不要做出超乎你能力範圍之外的事,而讓自己負荷過重。
(本文摘自橡實文化出版《控制型伴侶: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