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
圖/大塊文化提供
文/幾米
多年前看過一篇報導:一位年輕的美國漫畫新秀,第一次出版作品就一鳴驚人奪得許多大獎,有媒體訪問,希望他給同樣在創作的年輕人一些建議,他說:「不要囉嗦,回家每天畫三十張圖,三個月後我們再來談創作。」
他的口氣或許臭屁,但直接切進創作的核心。
創作就是要不斷實作,長時間持續大量地創作,或許才能真正體會創作的神奇。
思考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唯有實際執行才能開出美麗奇異的花。
畫下去,寫進去,才能釐清許多困惑,才能解開許多謎團。
畫下去,寫進去,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清楚得知缺失,才能進入創作的漩渦,源源不絕產生靈感和動力。
你想想想,想得天花亂墜,但坐下來一旦動筆,就可能走到另一個方向,本來想第一頁如何,第二頁如何;或者想了很久,很猶豫,但一旦坐下來畫,覺得所有的困難和問題都消失了。
並且因為畫的當下,畫到這裡,因為這個畫面,這個小孩站在那裡,他該看哪裡,臉上什麼表情,所有的情境和動作就都會浮現。在畫的過程和畫面中,會瞬間就決定了很多事。而做了這一張,就會有下一張。
我們都不可能是曠世奇才,只好認分低頭默默耕耘。
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是塊材料,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一無是處。但唯有畫下去、寫進去,才會知道我們是什麼。
光靠想像,無法成就創作、判斷未來。
圖/大塊文化提供
創作就像健身
有個編劇朋友,跟我分享法國大導演盧貝松跟他說的關於創作的一個有趣比喻。
盧貝松寫了非常多精采的劇本,編劇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問他怎麼辦到的。
盧貝松說:創作劇本就像健身一樣。
比方說,每天固定練兩個小時,一開始一定痛苦萬分,看不到任何成果,全身痠痛。
但持續一個月後,慢慢感覺肌肉有了強度,身形出來了。
兩個月後,所有的成果變得美好。
三個月後,可能已經可以展示讓別人羨慕了。
四個月後走在路上虎虎生風,驕傲得不得了。於是覺得應該慶祝一番,所以放三個月的長假大吃大玩。
等假期回來後,一切也都毀了,必須又從可怕痛苦的起頭開始鍛鍊。
盧貝松說他每天固定時間寫劇本,天天都得練身體,沒有放縱的長假。
我是一個幸運的創作者。我聽到了盧貝松的工作方式,而且我的作法跟他一樣。又悲又喜的是,過去十五年我幾乎天天健身八小時。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出版《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一書)